淺說加里寧格勒

(余非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我相信如果不是立陶宛禁運,沒有人為意這一片土地,它就是被稱為「飛地」的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不過,如果喜歡足球的朋友,在2018年應該已聽過它的名字,因為俄羅斯是2018年世界盃的主辦國,當年加建了「加里寧格勒體育場」以舉行世界杯賽事。當年去看足球賽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買當地的琥珀做手信,因為開採琥珀是當地主要的特色產業之一。

飛地,是飛舞的飛,像是騰雲駕霧,無根的一片土地。這個形容是針對俄羅斯而言。因為加里寧格勒是俄國領土最西面的一部分。但是,它與俄羅斯在陸地或海上都不相連,俄羅斯的貨物和天然氣要經過白俄羅斯、立陶宛才到達飛地。飛地、加里寧格勒面積約15,100平方公里,大約是半個比利時大小。雖然位處歐洲,又不屬於歐盟。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它夾在立陶宛和波蘭中間,而立陶宛和波蘭都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飛地不是。不止的,飛地更是俄羅斯的軍事及戰略重地,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的所在地。俄羅斯另一個波羅的海不凍港,是聖彼得堡。

大家看地圖就知道,北歐和西歐之間有一個窄長的波羅的海。由波羅的海西出就是北海,北海的上邊、北面是北極圈和挪威海;下面、南下就航入太平洋。俄羅斯就靠聖彼得堡和飛地,在波羅的海擁有兩個不凍港。在陸地上,俄羅斯和飛地隔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白俄羅斯。

這樣的一片土地,在歐洲又不屬於歐洲,早在俄烏開戰前、今年初已很危險。當然,當前的國際新聞只會反過來說,強調危險的是立陶宛,因為立陶宛夠膽對俄羅斯禁運。據新聞報導,立陶宛和飛地相鄰的人民上街抗議,反對立陶宛得罪俄羅斯;他們怕俄羅斯的導彈會出手,結果傷及位處邊境的他們(立陶宛人)。剛才提過,早在開戰前,飛地已很危險。因為美國智庫和部份歐盟國家早就劍指俄羅斯這塊飛地。北約在今年1月、開戰前個多月,已多次表示有可能攻佔加里寧格勒,而且早有紙上計劃。開戰之初,確是傳過北約會出兵飛地,但是終歸都沒有發生。雖然說沒真正出兵,不過,北約在1月份已包圍飛地,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波蘭部署了軍隊,包括坦克、防空部隊,以及情報偵察部隊等。而開戰前的1月18日,波蘭武裝人員據報曾兩次進入白俄羅斯境內。

這片飛地是何時歸入俄羅斯的呢?1945年7月二戰快結束前夕,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國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達成《波茨坦協定》。協定規定,原屬普魯士的柯尼斯堡(飛地的原名),以及周邊地方劃歸蘇聯。二戰期間,蘇聯紅軍為了攻佔柯尼斯堡,與德軍苦戰三個多月;最後德軍投降,蘇軍則傷亡慘重。再將時間向中古時期回溯,柯尼斯堡是13世紀建立的城市,屬於十字軍東征的據點城市。柯尼斯堡德在劃歸俄羅斯之前,一直由普魯士王國、以及之後的德國管治。二戰前,柯尼斯堡德一直是德國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哲學家康德的家鄉。康德於1724年在柯尼斯堡出生,在那兒受教育,學成之後在柯尼斯堡大學教書。至1804年逝世,就葬在柯尼斯堡大教堂。這座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大教堂,罕有地未遭戰火摧毀,已成為受保護的古建築。至於康德故居,整間房子在戰火中受損,也因之後日久失修而搖搖欲墜。現時所見的康德故居是在原址上的復建。如果去歐洲旅行,我認為加里寧格勒值得去一次。

柯尼斯堡在二戰時被炮火重創,所以現在的加里寧格勒大部份是二戰後興建,因此德國味道已減退。這個城市靠海又有河,由照片所見,城市佈局很可觀。於名稱上,由柯尼斯堡改為加里寧格勒是1946年的事,用來紀念去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為了紀念他,就將該地區改名為加里寧格勒州,州首府就定名為加里寧格勒。

1991年蘇聯解體,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獨立,導致現時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本土分開。不過,因為飛地獨特的地理位置,至今仍然是俄羅斯最西面的哨站。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