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近公映的電影《女孩》,以及豪門家暴羅生門事件,令我想到緊張的家庭氣氛及家庭權力不對等對孩子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天生比男孩更敏感、更具有共情能力的女孩子,她們對人與人之間的Dynamics觀察入微,而且更容易與別人的情緒連結,故此童年陰影所帶來的傷害總是更深刻、更長久。
《女孩》中的林小麗,對暴力爸爸充滿恐懼,晚上躲進衣櫃睡覺,噩夢連連。但其實電影\xf9堬峖@沒有爸爸打罵小麗的場面,酗酒男家暴的一直都是妻子。對小麗打罵及進行各種體罰的,不是爸爸,而是媽媽。
奇怪的是,小麗沒怪媽媽,她想逃離,甚至與媽媽一起逃離的,是那個罪魁禍首的爸爸。孩子的心眼比成年人更通透!傳統而懦弱的媽媽,選擇默默承受虐待,不明白也不懂得,她如何去處理這段關係,會成為女兒一生的烙印。
現實中有豪門少奶疑遭丈夫襲擊後報警,由於證據不足,被告脫罪。
本來一宗無罪釋放的案件,卻由18歲女兒發文透露不少內情,包括自己長期遭受言語及精神虐待;母親身上傷痕纍纍,頸部、手臂和肩膀上都有明顯的瘀青。並指出無罪釋放並不意味清白,無罪推定是一種法律原則,而非事實,而判決結果沒有反映出實際發生的行為及事件的責任。
以導演童年往事為骨幹的電影情節,與現實中的豪門恩怨竟然遙遙呼應,除了揭示家庭暴力可以出現於所有地域、所有時空、所有背景之外,更分別展示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處理手法:母親因循懦弱,女兒得用上千倍努力去摸索走出陰霾之門;相反,母親拿出勇氣,則同時啟發了女兒剛毅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