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稱將恢復核武試驗,此舉標誌著美對俄政策上進一步強硬,此舉很可能引發全球格局的劇烈震盪。
《紐約時報》報道,《新核時代》一書的作者安吉特.潘達表示,「目前,核不擴散機制正面臨巨大壓力。俄羅斯、中國和美國甚至無法就支撐不擴散機制運轉的基本原則達成共識,若特朗普真的下令進行新的核試驗,美國需約18個月時間準備內華達州可能用於試驗的場地。中國和俄羅斯的準備速度可能會稍快一些。」但僅僅是特朗普的強硬言論本身就可能加劇中國政府對美國核意圖的警惕,核武器領域是中美互不信任持續加深的領域之一,雙方短期內達成共識的可能性極小。
法新社採訪的兩位專家也提出了三種主要可能,最壞的可能將使世界重新陷入「核時代」的陰影。
前北約防擴散中心主任、美國專家威廉.阿爾貝克解釋了第一種可能,他說:「我最初以為他指的是武器系統的測試,而不是核彈頭試驗。」因為美國與其他核大國一樣,本就會定期進行武器系統試驗。幾周前,美國剛剛發射過四枚「三叉戟」潛射洲際導彈,這是其海基核威懾力量的常規演練。但特朗普隨後發表的更多言論,使兩位專家不得不考慮其他更激進的可能性。
第二種可能是所謂的「亞臨界試驗」(即不引發核爆的試驗)。美國在允許範圍內對「亞臨界試驗」的限制要比中俄更嚴格。美、俄、中三國在遵守核試驗禁令方面的標準並不完全相同。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核威懾專家埃洛伊絲.法耶說:「《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禁止任何形式的核試驗,只要它釋放出一定程度的能量。」這位專家解釋說:「我們幾乎可以確定,俄羅斯和中國確實進行一些釋放極少能量的亞臨界試驗,但仍然在條約允許的界限之內,而美國的試驗更保守——完全不產生能量、熱量或臨界反應。」而莫斯科和北京的這類試驗之所以難以被探測,是因為採用了所謂的「耦合技術」,也就是在一座地下實驗艙外再包裹一層艙體,從而讓外界幾乎無法探測到微弱的爆炸信號。特朗普或許希望「在這方面與中俄看齊」,但兩位專家又懷疑他是否真正理解這種複雜的技術細節。
第三種也是最具風險的假設:特朗普真的可能在考慮恢復核爆試驗。
專家表示,在特朗普的政治陣營中,長期存在恢復核試驗的意願,儘管從技術角度看,美國和其他核大國一樣,早已擁有完善的類比測試系統,恢復核爆試驗的意義有限。例如,今年1月,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就曾公開呼籲:「美國必須為重新進行核武試驗做好準備。」專家分析稱,這種舉動的真正動機可能是政治性的,也就是特朗普希望藉此推動與俄羅斯、中國的新一輪軍控談判,以挽救正在瓦解的國際軍控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