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對美印關係發展功勞很大的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今年十月初被拘捕。消息一出,震動了美國與印度輿論。這起事件之所以引發軒然大波,原因不僅在於泰利斯的身分,更在於其傳達出的強烈政策信號。
泰利斯本人長期主張「印美聯動以制衡中國」,如今卻因與中國官員接觸而被調查,這種戲劇性足以成為一個諷刺意味十足的隱喻,體現出特朗普特色的戰略認知:印度和中國都不值得美國信任,也同樣威脅美國利益。
泰利斯1961年出生於印度孟買,在孟買大學聖沙維爾學院獲得了經濟學士和碩士學位。隨後,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出任蘭德公司高級政策分析師和蘭德研究生院政策分析教授。後來,他歸化成為美國公民,出任美國駐新德里大使館高級顧問,並在小布殊政府時期,負責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戰略規劃和南亞事務。
在美印關係史上,很少有人像泰利斯這樣舉足輕重——這個名字幾乎成為了「美印合作」的代名詞。多年來,作為印度裔的美國戰略學者,泰利斯既是制定美國地緣戰略大政方針的頂級智囊,也是著手推動美印關係從冷淡走向火熱的幕後推手。
但是,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印關係已全面轉冷的背景下,美國檢方突然高調嚴查泰利斯,監管漏洞和洩密問題更像藉口,實質更像是一份政策昭告:美國對印政策已大幅調整,而泰利斯這樣的人不再適於在核心政策圈中存在了。
近幾個月,印度已從美國拉攏討好的「小甜甜」,變成了眼見心煩的「牛夫人」。美國不僅開始施壓印度購買更多軍火和能源,對印度加徵25%的「對等關稅」和額外25%的涉俄次級關稅,還大幅提高在其公民在美工作簽證H-1B的費用,限制對印服務外包等等。作為美印合作象徵的泰利斯被捕,可能正是美國對印政策變化的一個註腳。
普遍認為,當前,美國特朗普政府「對美國自身實力衰落的擔憂」,顯然壓倒了「對於外部地緣威脅的擔憂」。因此,美國對印度的預期也從「協助圍堵中國的棋子」變為「為自身續命的血包」,更加在意印度「能為美國救亡圖存做些甚麼」。
然而,印度長期享受美國戰略扶植,但卻缺乏日韓歐對美讓利輸誠的產業經濟家底,反而在涉俄制裁、金磚機制等問題上首鼠兩端,自然被美國嫌棄為「多拿好處不感恩,自視甚高還搗亂」的敲打對象。
往更深一個層次看,特朗普可能由於擔憂自身實力衰落,不再願意付出額外資源扶持印度,特別是一個仍在快速崛起的印度——隨著美印相對差距持續縮小,美國反而對印度更為忌憚和反感。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政治經濟實力進一步下滑,特朗普這樣的美國決策者和美國社會也勢必更加關切保住自身地位,對於發展潛力深不可測、產業結構對美相似的印度,就可能產生更強的威脅認知。
泰利斯曾是美印友誼的宣導者和解釋者,如今卻淪為特朗普政府對印敲打政策的悲劇註腳,標誌著美印關係可能再也回不到泰利斯親手締造的舊日好時光。
美國司法體系最終如何判定泰利斯的行為尚未可知,但無論結局如何,這一事件都將成為美印關係史上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