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建築項目接連出現施工問題。有業內人士指,工廠生產程序精準、偏差可控,問題根源在於本地工人私自修改組件,違反標準程序。業界憂慮非單一事件,反映現行監管制度或存在盲點。實際上,業界已引入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等技術,追蹤預製組件流向,但在地盤應用仍面對結構混亂、組件繁多等挑戰。有工程師認為,是次意外值得業界反思,考慮日後應否設定限制,如樓宇達到特定層數,需採用指定布局,減少現場出錯風險。


8月底,建築署發現小欖「樂安排」簡約公屋項目出現質量問題,署方自上月起加強巡查,揭發涉事承建商「安保-俊和聯營」轄下的3個簡約公屋工地,同樣有螺絲被剪短、鐵板連接螺絲孔口被擴大等現場裝嵌問題。
承建商授權簽署人協會主席李啟元分析,內地廠房經驗豐富,大多採用機構臂半自動化生產,生產線應用電腦化程序,更有駐廠化驗室,「確保質量符合各地標準和合約要求。」他相信,是次事件屬個別公司在工地監督管理和技術認知上的不足。
有業內人士指,工廠生產組件經過多重監控,精準度高,亦有預計運輸和吊裝時可能出現的「偏差」(tolerance),「整個過程中的偏差已全數考慮在內。」
業界設測量系統監控品質驗收
香港工程師學會結構分部前任主席陳世昌說,按照正規工序,工人應按圖則裝嵌組件;若發現與圖則對不上,如未能順利嵌入、需要調整,理應上報結構工程師,商討處理方法後,再由工程師發出修訂圖則,繼而作出有需要的改動,「今次工人自行『修改』,卻無任何紀錄和審批,情況不太理想。」
過去也有公營項目出現預製件安裝錯誤情況,去年6月,元朗朗天苑有兩個單位被發現「裝錯牆」,需拆除上方組件修正。

建築業界眾說紛紜,有業內人士不諱言,現行監管上或有漏洞,「不是即時發現問題,即是背後有多層問題。」
實際上,業界有應用不同科技追蹤及監察預製件或組裝合成建築法的「樓宇單元」。運輸方面,「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可追蹤物料位置,繼而順序安排吊運組件到樓宇不同部分安裝。香港品質保證局亦制訂「組裝合成」製造商認證計劃,促進製造商優質管理製造和交付建築模塊的過程,確保產品生產過程和質量的穩定性。

在品質監控及驗收上,翻查建造業議會網站,業界有應用「Leica」國際測量系統。陳世昌舉例,屋宇署人員或業主在驗收時,會拍照並上傳影像至該系統作分析,如檢查門窗大小、高度、闊度和位置等數據是否精準,但該系統的精準度有限制,不會精準至小數點後的百分位、千分位,「總有少許偏差。」
另一邊廂,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團隊在疫情期間,研發「電子化質量檢測2.0」系統,通過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協助本地建築承辦商遙距監察建築組件生產和運輸過程,並減省跨境檢測的監察人手。
每個建築模塊會被編配獨立二維碼,使用者在檢測模塊前,需預先掃碼,確保檢測資料不被調亂。港大建築學院講座教授呂偉生稱,使用者需要拍攝紀錄,並把影像實時上傳至系統,廠房亦可把檢測報告一併上傳;及後,檢測資料、驗收的簽名紀錄等檢測訊息,均會上傳至區塊鏈,確保資料不會被刪除、修改或丟失。

房委會正與港大開發新監控系統
現時該系統只應用於廠房,能否延伸至工地監察裝嵌過程,呂偉生認為有一定可能性。他指,廠房及工地的做法大致相同,工人或監工在施工時拍攝記錄,及後系統會連接「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實時看到建築模塊或預製件有否安裝妥當,避免大型組件錯誤裝嵌的情況,「精準度可以細微至幾十厘米,保證組件裝嵌至A位而非B位,已經足夠。」
呂偉生指出,以8000個MiC樓宇單元為例,廠房監察成本不需200萬元,延伸至工地則需約200至250萬元;若然日後應用於監察其他預製件,則要客製化作出計算。他相信,相關技術能獲承建商採納,「有助實現無紙化監測,監測過程更流暢。」

有業內人士相信,在工地應用技術有不少挑戰,例如地盤工序不如廠房結構化,建築期間或會搭建臨時構建物,屆時監工拍攝並上傳至系統的影像紀錄,或與圖紙有出入。據其了解,坊間有機構研究利用系統檢測鋼筋,但鋼筋數量太多,尚未成功應用。
陳世昌說,香港應用MiC建高樓的技術上較全球多國前衛及先進,是次事件值得業界研究和反思,考慮日後發展應否設限,「將來當MiC建築至一定層數,便需採用對應布置,方便施工。」他又言,組件不需要特別精準的量度,而「偏差」有否需要再作調整,則待建築署研究和審視後,再作建議。

房屋署回覆指,房委會密切監察公營房屋工程的質素,並採用全面的品質監控制度,涵蓋由設計、招標、建造至竣工及竣工後等各個階段,如運用RFID技術,完善場外預製組件的生產、運輸及裝嵌等流程。房委會正與港大共同開發全新的「MiC預製組件監控系統」,透過物聯網數據對現場安裝位置進行校驗;管理平台會即時顯示組件安裝是否正確,待今年底至下年初陸續通過測試並符合要求後,將應用於轄下合適的項目。
發展局及建築署綜合回覆指,發展局一直推動「建造業2.0」,與業界攜手運用創新科技,提升施工質素與效率;已有MiC宿舍項目使用結合物聯網及地理信息系統的流動應用平台,監察模組的製造、運輸及安裝。局方亦透過「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鼓勵業界在不同程序中探索創新科技應用。
建築署在工程亦積極引入數碼工程監督系統等技術,並與本地大學及承建商合作,開發區塊鏈技術的MiC數碼工程監督系統。然而,建築工程工序繁複,涉及不同物料、安裝驗收及工程環境,仍需專業人員執行、檢測和驗收,已要求承建商及顧問定期巡查MiC生產工廠,署方亦會定期派員視察。
業界:勿為趕工犧牲安全
政府高度關注事件,已責成承建商提交補救措施方案。有建造業人士認為,施工過程偶有偏差,惟不應為趕工而犧牲安全。
「簡約公屋」工地有螺絲被剪短、接口被擴大,建築署署長李翹彥指,最直接的補救方法是把所有MiC組件拆下,檢查後再重新安裝,最長需時4至5個月。
有建造業人士指,工程師會提出不同補救方法,官方在衡量各方利益後再作決定。他舉例,2021年大圍站上蓋物業項目,因發現牆身底座混凝土強度未達標,決定主動拆卸重建,以保質素。他說,用錯混凝土未必需要全數拆除,但商家要挽回買家和市民的信心、公司的聲譽,故採取相關做法。
他直言,業界最重要是坦承錯失,各方計算成本過後能夠負擔得到,便重新做好,不應為趕工而犧牲安全,「安全永遠排首位。」
現場工序出錯 前線勿以「收到指令」避責
建築署強調,是次事件與MiC組件質素無關,而是涉及現場工序問題。有業內人士指,前線工人有責任了解清楚施工程序,不應以「收到指令」為藉口避責。
有建造業人士指,前線工人有接受過培訓,應有職業操守,如泥水工人鋪砌磚瓦,應有標準何謂砌得整齊,「受過培訓才有資格工作,亦應了解正常工序為何。」他續舉例,過去有市民未經屋宇署批准,改動或拆除俗稱「主力牆」的結構牆,涉事室內設計師及承建商被判罰款。
然而,現時工地沒有「責任制」,發生施工或工業意外時,普遍追究管理層,業內人士指對承建商而言未必公平。他認為,工人應有基本知識,了解該屬違例建築工程,理應拒絕施工,「工人也有責任,日後出事,不應再以『收到指令』為藉口避責。」
記者:仇凱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