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非:大灣區生活進與退一個有啟發的個案

星期一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2025 10月6日

余非:大灣區生活進與退一個有啟發的個案

本集介紹香港Youtuber大衛移居東莞虎門生活7個月後,近日回流香港開的士(計程車)這件事。先談事件的基本情況,之後再做觀察分析,主要是將這微觀個案放入宏觀分析之內,且看又有何發現。

YouTuber大衞有11萬追蹤者,算是網紅,因而他的言行對大眾會產生一定影響。今年( 2025年)二月,大衞移居東莞,期間不時分享北上養老的心得——「年輕養老」是遠未到退休年齡的人,選擇北上過退休般的優閒生活。移居大灣區東莞初期,他的視頻大讚大灣區生活品質和成本遠勝香港,是完勝。他說在內地叫外賣極之方便快捷,日常開支又大幅縮減。而他最滿意是從前在香港居住空間狹小,「跳遠一點」選擇有高鐵線的東莞,他可以用4000元(人民幣,下同)租住過千呎單位。總之大灣區生活「平靚正」。他說:「如果你住開大灣區,你會返唔到轉頭」(如果你已習慣了大灣區生活,已沒有回頭路)。

然而,七個月後的9月份,大衛宣佈告別東莞,收回他的「灣區移居計劃」。值得聽聽他的原因。大衛對融入大灣區不存偏見,他不會抹黑中國內地,所以由他中肯、真實地說出退出大灣區的原因,值得參考。大衛表示,令他回流香港的原因,是在內地找工作相當困難;即使有工開,薪資水平也普遍低迷。(這是重點)。他說,如果沒有穩定的被動收入,例如不是每月也有利息收入,很難在大灣區年輕養老。大衛沒有高學歷、沒有專業技術,是個普通工薪階層。這類人可以去內地消費,帶着積蓄去享用當地指數低的生活,卻不可能在大灣區一邊打工、一邊生活。北上,是消費,不是讓你賺生活費。再強調,這是針對基層勞工、普通工薪階層而言。

結果失業四個月後,大衛回流香港開的士賺錢,正努力儲錢還債。他說,現實是在內地賺不到錢,就沒有留下來的價值,於是回港。

大灣區是否宜居,因人而異,尤其因財力而異。大衛的個案如果只有因人而異的個人層面,不會拿來做時事節目。拿來分析,是因為這個案很真、很實在,是個可貴的微觀實例。跟大衛有相同經驗的人一定不少,可是只有大衛能及敢把原因講清講楚。他那一句「現實是在內地賺不到錢」,有網民留言回應。那條留言也很有見地。留言說:「乜都平(甚麼都便宜),你都無錢俾人賺(你沒有讓人從你身上賺到錢),人工可以點高呢(於是人工怎可能高)?」——「乜都平」這情況,當你是消費者時,這是正面陳述;可是,當你搖身一變轉為是個求職者,「乜都平」就對你不利。因為「乜都平」,「你的人工可以點高呢?」一定沒法推高。

上述這些很貼地、真實的說法,我把它拼入宏觀經濟分析內做比對,得到很大的啟發。起碼幫助我對人言人殊的宏觀經濟分析下判斷,判斷哪些分析更接近真相。舉例,當前中國經濟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如果有谷底,已走出谷底了嗎?反彈是V型、U型、抑或L型?面對同一堆數字,不同專家可以有不同解讀,尤其是當前中國進出口貿易交出來的數字不難看。至於香港已被炒起的股市,更加被認為是牛市二期。不少股評人也點出,香港經濟未復甦但股市炒得上去很正常。因為港股已被不少中國國企民企進駐。國企民企化的港股炒得起,即是中國經濟前景被看好。股市反映的是未來,不是現在。你預期未來一兩季業積好,股價便上行。因為中國官方經濟數字不難看,GDP又正常,所以內地股市也重拾升軌。總之,官方經貿數字也好,中港股市也好,通通反映中國經濟即使現時仍未回暖,但已朝着走出谷底的方向走。我也認同這種分析,不過想指出一個重點——指向未來、未來如何如何的宏觀的說法,是在今日未向好之下,透支未來的勝利感、光榮感和自豪感。這個態度,當前反映在對中國的任何評論之上。預支未來美好前景的快樂和光榮,不是不可以,也是人之常情。既然未來可期,當下提前開心自豪一番,無甚不可。確是可以的,問題在於分寸。如果要令預支快樂不至於帶來負面影響,做法是在透支或預支未來的光榮感之同時,不要看不見、看不清當前仍未成功的各種面向。

回頭說經濟,即使當前的中國經濟可能已過了最差的時刻,但究竟是V型、U型,抑或L型反彈?我看法是,反彈的情況比較複雜,不宜一刀切。舉例,對芯片及AI人工智能產業而言,當前的反彈即使不是V型,也是U型。但是,對基層或科技含量低的中小企而言,當前即使已是谷底,也是在走漫長的L型反彈。我在早前的直播節目曾介紹內地流行的、對宏觀經濟狀況的一個說法——「供應鏈壓榨、無利潤繁榮」。這個宏觀說法對不對?大衛以他貼地的生活體驗印證了後面一句——「無利潤繁榮」之存在。大衛在內地找不到工作,就算有工開也賺得不多,因為人工偏低。

有聽我節目的朋友也知道我長期關注外賣及快遞員的處境,其實也留心網約車司機。早兩年已有不少自媒體披露網約車司機的生活處境不佳。他們密密做,在車上耗10至12小時,收入扣除開支,是個無利潤的謀生處境,過的是無利潤的勞動人生。以下是十月份的實例,朋友轉來一則網約車行車里程及付款資料。某人在福田區上車,車程一小時15分,車費全程是47元。根據這個實例,司機到手的未切有40元(要扣平台服務費)。以那張47元的收據截圖為例,用最寬鬆的方式估算,網約車司機時薪大概30元。車的開行不可能是一單接一單,有時要等人或等單。就以30元一小時為計算,一天工作10小時,是300元,一個月開工30天收9000元。這個收入要扣除充電費用,大概一天100元,已比油價便宜,即是一個月燃料費3000元。如果車輛是他的還比較好,如果車是租的會更慘。七除八扣之下,可以估計他的生活質素如何。每天長工時在路上跑,扣除支出,是能謀生的,卻不可能儲到多少錢。而長工時會為他病來各種職業病。

上述網約車司機個案,與大衛要回流香港是同一回事,反映的是——「無利潤繁榮」。簡言之,當前中國內地的基層經濟和生活仍在消化抗疫的後遺症。抗疫後遺症,再加上恆大爆破這類宏觀經濟狀況,令民間經濟、尤其是非專業人士類型的工種未復甦,反映出來的是薪酬末回升。基層由收入到開支仍處於收縮狀態。你可以說,不對啊,我們明明同時見到很繁榮的一面。舉例,演唱會的盛況,乒乓球粉絲有財力追隨他們偶像去不同國家觀賽,在在都反映某一層面的人,應該確是處於經濟復蘇的狀態。因此,更準確的說法是,要分開層次去審視中國經濟和社會狀況。中國的基層經濟在未復甦、收益低之下,疊加貧富差距、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經濟分配——股市回升跟他們無關;令基層非但不會感受到經濟好轉,而且覺得自己是被剝削去補貼經濟回升的犧牲者。看外賣哥和各式掛單小店的情況便知道。整個中國,最保守估計是仍然有不少於三成人至今仍承受着經濟下行、人工收縮的壓力。而與此同時,一些權與錢都處於上游的圈子,為所欲為的荒淫派對已重現。因此,不是說中國整體經濟現在是V型、U型,抑或L型?應該說,當前V型、U型、L型經濟復甦同時存在,V、U、L是屬於不同階層的情況而已。

回頭說大衛的個案。大衛由擁抱到被逼放棄的過程,令人更加清楚為何地產界最近推出大灣區置業「5+2雙居生活」計劃。「5+2雙居生活」是一星期有五天在香港謀生、週末兩天回大灣區享受人生。這些地產商的促銷策略,其實側面印證了大衛個案的準確性。一切是換個觀點角度而已,指向的是同一件事。

節目結束前談談明星成功移居大灣區又該怎樣看?我認為仍然是用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大衛個案的真實性和反映的意義。

明星移居內地生活或做生意,成功的個案不少。因為他們可以憑明星身份,那怕是明白黃花,總會有一點點的知名度,於是他們可以接非基層的工作。例如一場商演動輒便幾千、幾萬,至十多萬也有。這些,都不是一股人可以有的求職成果。明星,因為他們成功跳出基層、中小企等謀生圈、經濟圈,以及「無利潤繁榮」的圈圈。他們可以賺快錢,一邊賺錢一邊生活,所以他們移居內地的個案以成功居多。這類例子再次側面證明同一件事——就是「現實是在內地賺不賺到錢」。明星是特例,不反映一般人的情況。大衛的個案,以及他清楚說出來的、離開的原因,側面反映了宏觀經濟某方面的實況。

今日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