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華人參政更多挑戰與機遇

2025年6月1日,朱感生(左)、胡欣(中)向中華演藝學院院長陳兆鑫(右)祝賀三十周年慶典演出。記者王蔚攝

2025年9月25日,胡欣(黑衣)參加聖拉蒙的集會,要求加州政府加大力度打擊團伙搶劫犯罪。主辦方提供

2025年7月朱感生在他推動建成的「張純如公園」。記者王蔚攝

2025年7月朱感生與夫人周雲菊在聖荷西的「張純如公園」。記者王蔚攝

2025年6月1日,胡欣(中)與中華演藝學院三十周年慶演出的學員。記者王蔚攝

索諾瑪(Sonoma)市第一位華裔、亞裔市長丁駿輝。丁駿暉提供

2023年APEC召開期間,李健(左六)在全美亞裔民選官員論壇上。記者王蔚攝

記者王蔚

矽谷除了是科技創新前沿和科技精英的匯聚地,也是科技出身的民選官員的搖籃,科技專長加移民背景的華人走上政壇的例子近年來並不少見。

根據矽谷聯合創業公司發布的2025年矽谷指數,當地三分之二的科技人員出生於外國,半數來自亞洲,其中印度佔23%,中國佔18%。

華人移民在矽谷的參政史,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50年前,華人競選公職如鳳毛麟角,如今華人面孔在各種公職競選中已不算稀有。記者採訪了多位在不同時期參選的華裔民選官員,從他們的經歷、思考和感悟,揭示華人參政議政的歷史演變,以及華人移民參選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參選華人面臨更多挑戰

2007年,朱感生當選為聖荷西建市157年歷史上首位華人市議員。他從1980年代開始投身公共服務,源自為社區做點事的初衷,他在當了八年校區教育委員和八年市議員後,2014年當選加州眾議員。

上世紀70年代,23歲的朱感生從台灣來美國讀電子工程碩士,1978年受聘於IBM公司當工程師。他回憶,在1987至88年左右,他和朋友在聖荷西開了一家中餐館,經常在店裡聽到華人聊的話題就是南灣華人逐漸增多,但出來競選公職的很少。

1985年,來自台灣的隋景祿(Gin Lu “Tommy” Shwe)當選為古柏蒂奴(Cupertino)聯合校區教育成員,成為矽谷華人參政的先行者。後來來自香港的張錫宏(Michael Chang)也成功進入教委會及古市市議會。朱感生說:「聖荷西是大城市,華人已經不少,但政府裡卻沒有華人的代表。前輩們就鼓勵我說:你要不要試試看?」

那時正好聖他克拉縣的精神健康委員會有空缺,朱感生有感於華人家庭中對精神病往往採取隔離措施、而不去找政府獲得幫助的現象,就建議該委員會從項目和經費上為有需求的華人提供服務。「他們原不知華人社區也有精神病的問題,因為他們是根據上門找他們的人來確定服務對象。」因此朱感生被任命為委員,成立了亞太小組,幫華人獲得相關援助。三四年後,朱感生當選當地校區教委,感到參選很容易,沒遇到什麼挑戰。「那時社會對亞裔、華人的包容性比現在更大。他們看到華人參選,很好奇、很新鮮,就像是:你想來就給你機會,看看你的表現怎樣。」

一邊做工程師,一邊兼做不拿薪水的公職,朱感生認為,公共服務開拓了他的視野和瞭解社會的機會,「原本天天對著電腦,現在得到更多歷練,也使我更深入地思考華人參政的重要性。」在他競選聖荷西市議員的前一年,市議會已有越南裔議員。「很多越南裔是1975年以難民身份移居聖荷西,而華人在聖荷西已有三、四十年的歷史了,灣區華工的歷史更長,可在聖荷西市議會從來沒有華人,這對我是一個激勵。」2007年他當選聖市市議員。

他認為,現在灣區華人參選的環境已改變。華人人口快速增長,參選人數增多,但參選也變得更難、更具挑戰。一是社會上受某些負面輿論影響,形成了對華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見;二是在矽谷的華人新移民大多數工作穩定、經濟狀況良好,但參與公共服務、奉獻社區的行動較少,這影響著選民對華人參選者的意願和能力的評估。通過長期深入耕耘社區,努力與選民建立強勁的紐帶,他得出的經驗是,「華人要在公共服務上做出表率,讓社區看好你,不能只掃門前雪。」

他建議華人要善於向其他族裔明智地宣講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會說,你們要把自己的文化帶進來,我們需要嗎?我說,推動中華文化不是為了佔有一席之地,而是錦上添花,中國文化能使社會更進步、更和諧,讓美國文化更美好。」

2019年,由朱感生主導推動的「張純如公園」在聖荷西落成,如今這個紀念《南京大屠殺》作者的公園,已成為灣區反對戰爭、呼喚和平的一個文化地標。

「莫問政治」觀念需改變

2024年11月,胡欣(Sherry Hu)贏得東灣都柏林(Dublin)市長選舉,成為三谷地區(San Ramon, Livermore, Pleasanton)第一位亞裔、華裔市長,也是美國首位中國大陸新移民背景的民選市長。

湖南人胡欣26歲來美國留學,獲得建築工程博士,擁有科技大公司工作的經驗。她的從政之路,起始於在兒子上小學的課堂上給老師做幫手,削鉛筆改作業。2020年11月胡欣高票當選都柏林市議員,成為三谷地區首位民選華裔市議員。

針對很多華人持有的「莫問政治」、「明哲保身」的舊觀念,胡欣呼籲要改變思維模式,加強對美國民主政治的理解;通過參政議政、積極投票,來擴大華人群體的影響力。每次的投票都有記錄,投票歷史都在數據中,成為政策制定者參考的重要材料。華人投票率低,就不足以引起決策者對華人整體利益的重視。她鼓勵華人要走出華裔圈,不要整天刷微信,不能只想著跳槽獲得更高的薪水,而是要走進社區服務,提升社會責任感。

她強調,作為華人民選官員,要注重在施政中充分反應華人的心聲,切實幫助華人解決難題。「在華人受到打壓時,要敢於站出來為華人發聲,捍衛亞裔的權益,表達我們的價值觀。」灣區近來有多家珠寶店被犯罪團伙持槍搶劫,其中有亞裔店家。9月25日她和社區領導在聖拉蒙(San Ramon)集會,要求州政府加大力度打擊團伙搶劫犯罪。

2020年當選為索諾瑪(Sonoma)市第一位華裔、亞裔市長的丁駿輝(Jack Ding),早年從中國江蘇省來美留學。他認為,當代華人新移民在經濟上穩定無虞之後,在政治上要強大起來。「你對政治不感興趣,政治可是關心你的。你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交了那麼多的稅,財政如何用?政策公平嗎?這就是政治。」

華人已大量進入美國科技、教育、醫療等領域的高端前沿工作行列,成績斐然。他指出,「華人在美國的政治和公共舞台上的聲音微弱,潛意識裡仍然認為自己是這個國家的過客,而非公民。」他認為美國是個有包容性和多元化的國家,我們老說期待融入主流,其實你做好了,你就是主流。

需要同胞更多包容支持

在去年的大選中,矽谷的多位華人參選人都不同程度遭到匿名攻擊,如,競選招貼被潑墨塗鴉、污名化等。胡欣說,她在競選市長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難和阻力,「當競選進入白熱化的時候,對手可能會用造謠誹謗等手段,這都是常見的」,但一些來自華人同胞的謠諑和冷箭,讓她寒心。

胡欣感到印裔參政議政的自信和熱情更高,參與度更大。社區的一位印度裔居民,認同胡欣重視安全、教育、家庭等價值觀,積極組織幾十人支持她。

丁駿輝在去年的大選中積極幫助幾位華人競選,感到比較困難,「缺少有實力的組織在後面支持。有些非營利政治團體的宗旨是鼓勵亞裔參政從政,但是在選舉關鍵時候,不見他們旗幟鮮明地支持亞裔競選,更談不上指導。」

他記得曾經向一個華人家敲門拜票,對方開門望一眼就給他閉門羹。他坦言,要獲得華人的支持是不容易的。「他們對選舉和候選人不是很了解,但對候選人的要求很高,尤其對自己同胞要求更高。有點像雞蛋裡挑骨頭。」他希望華人同胞能給參選人多一點包容、支持和鼓勵。

科技背景參選優勢和挑戰

對比198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可見,1980年代矽谷的華裔移民絕大多數來自台灣。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赴美留學人數逐漸增多,90年代後受中國經濟崛起和美國科技需求的推動,來自大陸的留學生通過H-1B簽證湧入矽谷,大陸移民數量明顯超過台灣。

在1980至90年代,矽谷從政的華人基本是台灣和香港的移民。2014年,來自中國大陸、獲得哈佛博士學位的邵陽競選菲蒙(Fremont)聯合校區教委成功,成為北加第一位大陸新移民背景的民選官員。

亞太裔聯盟(API Coalition)主席李健(Andy Li)1996年自天津來美國求學,2018年當選康特拉科斯特(Contra Costa)社區大學校董。他一直關注華裔尤其是大陸新移民參政競選的演變史,兩年多前領導編製了美國亞太裔民選官員名錄。據他的統計,目前加州約有170名華人民選官員,其中灣區五縣逾70名,而灣區中國大陸移民背景的民選官員至今共11位(包括現任和前任),全美則有35位。

李健認為,當前華人參選的環境和條件與50年前有很大不同,面臨的挑戰更多,也有有利因素和新的機遇。他稱,與此同時競爭更激烈,通過社媒傳播,更多人能及時獲取競選職位的相關消息,參選人也因此更多、更活躍。他指出,華人新移民聰明好學,人工智能(AI)時代能夠快速掌握競選的所有資訊,「知識不是問題,華人缺少的是人脈網。

星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