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戰略覺醒需要超越短視

上世紀60至80年代,加州芒廷帕斯礦山曾供應全球70%的稀土。然而有了中國的廉價稀土後,美國選擇了一條短視之路。1989年起逐步減產,至2003年徹底停採。30年後,美國驀然驚醒,發現70%的稀土供應依賴中國。這一局面怪不得別人,是美國人自己埋葬了稀土產業根基。

芒廷帕斯礦在2002年徹底關閉,表面上源於加州日益嚴格的環境法規,深層原因則是無法抗衡中國源源不斷的低價供應。中國憑藉勞動力優勢,迅速壟斷全球市場,日本、法國和美國的稀土企業也接連倒閉。

稀土價值鏈涵蓋採礦、分離、合金煉製到磁體製造,而美國敗的不僅是礦山。通用汽車曾擁有本土磁鐵工廠,卻為了降低成本將生產線轉移至中國;日立金屬2013年在美設廠後,終因「美國企業不願為國產磁鐵支付溢價」於2020年關停。到2010年,中國已控制全球90%的稀土磁鐵生產,美國連最後一環的製造能力也徹底喪失。

儘管2010年美國國防部撥款重啟芒廷帕斯礦,但重分離技術的缺失,迫使礦石仍運往中國加工。政府問責局早就警告美國在全球供應鏈「幾乎沒有地位」,然而民主和共和兩黨均未建立系統性產業支持政策。對此,卡內基基金會專家直言:「過去幾屆政府對最具戰略意義的礦產幾乎毫無作為」。

當下美國的稀土困局已從隱憂演變為現實麻煩。中國2025年4月對釤、釓等7類重稀土實施出口許可管制,每一批次需單獨審批。美國企業猝不及防——庫存僅能維持兩三個月,福特芝加哥工廠停產,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研發受阻。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警告,F-35戰機、「戰斧」導彈等核心裝備均依賴這些「被卡脖子」的元素。

芒廷帕斯礦雖重啟,但2024年其分離廠僅能處理一半礦石,重稀土技術仍處實驗室階段。MP材料公司宣稱2025年底將在德州量產磁鐵,但年產能僅1000噸,不足中國日產量。其他項目如澳洲萊納斯的馬來西亞工廠雖產出氧化鏑,但商業化前景不明,而澳祿卡的冶煉廠最早要等到2027年才能投產。

美國新建一座稀土礦平均需18年,即使拜登和特朗普政府推動「友岸外包」,格陵蘭或烏克蘭項目也因地緣摩擦推進緩慢。

美國能源部雖資助回收技術研發,如微軟與威騰電子從硬盤回收釹鏑(回收率達90%),但實驗室到量產需5-10年周期。替代材料研究同樣進展緩慢,科羅拉多礦業學院教授坦言:「任何替代方案都可能犧牲性能」。

中國稀土產業已形成「採礦-磁體-應用」的完整生態,僅內蒙古包頭一地就有超500家產業鏈企業。美國則因長期依賴進口,本土缺乏上下游配套。MP材料公司欲在沙特複製全產業鏈,但若無大規模政府補貼和市場保護,海外項目也難逃虧損。

歷史給過美國機會,2010年中國稀土禁運本應喚醒產業重建,但資本逐利與政策搖擺讓芒廷帕斯礦二次沉寂。今年美國汽車工廠停擺、戰機生產告急的危機證明,戰略產業不能屈服於短期市場邏輯。若仍以「五年擺脫依賴」盲目自勉,卻回避產業鏈重塑的陣痛,未來稀土將不僅僅是技術困境。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