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戰事屆滿兩年,聯合國大會上以巴議題再度升溫。近期,西方多國密集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色列隨即在約旦河西岸新增兩處軍事管控區,並加快推進約旦河谷定居點建設,令巴勒斯坦本就碎片化的領土,再遭致命切割。彰顯西方的這股「承認潮」象徵大於實效的本質,巴勒斯坦的建國困境並未因此緩解,反而面臨新的擠壓。
西方多國此時密集表態,背後是多重現實考量的疊加。
在英法等國的國內層面上,加沙人道危機持續發酵,街頭抗議活動頻發,民眾對以色列軍事行動的不滿率攀升至六成以上,政府不得不以「承認巴國」回應民意,避免國內矛盾激化;而在國際層面上,這些國家此前因緊跟美國偏袒以色列,在人權理事會等場合屢遭批評,承認巴國成為修復國際形象、擺脫「道德被動」的快捷路徑。
從經濟角度來看,歐洲國家對中東能源依賴度居高不下,通過承認巴國改善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可為能源合作掃清部分障礙,這在當前能源價格波動的背景下尤為關鍵。此外,從外交角度來說,部分國家也希望能借此舉重新布局中東,提升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獨立話語權,而非單純充當「美國盟友」的角色。
面對西方國家的動作,美國與以色列的態度強硬。美國不僅明確拒絕跟進,還加碼限制措施,暫停對巴勒斯坦普通民眾的訪問簽證發放,甚至威脅對承認巴國的盟友「重新評估貿易協定」;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更是公開稱此舉是「給恐怖主義發獎勵」,直言「西方的承認無法改變以色列的安全立場」。其內閣中的極右翼成員更提議「強化西岸軍事管控」,近期以色列對加沙的空襲頻率較此前提升三成。
因而,造成西方的「承認潮」未能給巴勒斯坦帶來實質改變的尬尷局面。巴勒斯坦雖多了些外交「名分」,卻在現實意義上仍無完整主權:加沙口岸由以色列掌控,貨物通關延誤率超60%;約旦河西岸水源被定居點壟斷,巴勒斯坦民眾用水配額僅為猶太人的1/5。
更關鍵的是,西方多國承認後,既沒有承諾為巴勒斯坦提供重建資金,也沒有推動以色列停止軍事行動——加沙重建所需的數百億美元缺口,至今仍然沒有著落。「外交突破」並不能讓加沙民眾少捱一點餓。
不僅如此,這股「承認潮」反而可能會加劇局勢動盪。
以色列將西方的承認視為「戰略威脅」,近期已在西岸新增十餘處軍事哨所,對巴勒斯坦社區的管控力度顯著加強;而巴勒斯坦內部,法塔赫與哈馬斯的分歧仍在,「承認潮」帶來的短暫樂觀,反而可能讓內部和解進程停滯。若國際社會僅停留在口頭表態,不採取實際行動制衡以色列、援助巴勒斯坦,這股「潮湧」最終僅僅是象徵意義。
西方承認巴勒斯坦國,或許是外交棋盤上的一步棋,卻絕非解決問題的鑰匙。唯有推動以色列停火、凍結定居點建設,聯合國際社會設立巴勒斯坦重建基金,同時促成巴內部和解,「兩國方案」才有落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