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新政 精英至上還是人才壁壘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簽署了行政命令,對申請H-1B簽證的申請人徵收每年10萬美元費用,引發爭議。外界持續關注,美國國土安全部提出的H-1B簽證改革草案,準備取消實行多年的隨機抽籤制度,轉而以薪資水平作為核心篩選標準。根據現行勞工部的四級薪資框架,申請者需達到最高等級的26萬美元年薪門檻,方能在簽證分配中佔據優勢。這一政策看似旨在「吸引高技能人才」,實則暴露了移民政策日益嚴重的功利化傾向,其背後潛藏的經濟歧視與人才流動失衡問題,值得反思。

H-1B抽籤競爭激烈,近年中簽率持續走低,去年的新規旨在減少濫用,但整體難度仍高。今年的新政邏輯簡單粗暴:薪資越高,代表技能越「高端」,越值得獲得簽證。這種標準忽視了行業差異與地域經濟現實,矽谷科技巨頭的軟件工程師或許能輕鬆跨過門檻,但一些學術機構的研究員、醫療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中小企業的創新人才,往往因薪資結構或行業特性難以達標。新政一旦落地,H-1B簽證將徹底淪為頂尖科技公司的「特權配額」,而傳統意義上推動美國科研與基層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則被系統性邊緣化。

自2004年以來,H-1B年度配額一直維持在85000個(65000常規+20000高學歷),但科技行業的規模已增長數倍。而美國本土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長期面臨人才短缺,許多企業依賴H-1B填補缺口。如果僅以薪資論英雄,大量具備實際技能但薪資未達頂級的申請人、尤其是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將被拒之門外,反而會進一步加劇部分行業的人才荒。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薪資優先」政策,被包裝為「保護美國人利益」的舉措,但實際效果存疑。研究表明,H-1B持有者並未拉低本土薪資水平,反而通過填補技術崗位促進產業增長。新版提案以「擇優」為名,實則是將移民政策徹底工具化——只歡迎「隨插即用」的高薪精英,而非培養多元、可持續的人才生態。這種短視的功利主義,與美國長期依賴全球人才推動創新的歷史背道而馳。

此外,政策可能加劇職場不公。僱主若需通過「天價薪資」為僱員爭取簽證,反而可能減少招聘外籍員工的意願,或通過提高工作強度變相壓縮成本。而依賴H-1B的僱員則可能陷入更被動的議價地位,甚至被迫接受苛刻條款以維持身分。畢竟H-1B只是工作簽證,轉綠卡(EB-2/EB-3)排期漫長,最長可能要等待數十年,導致人才流失至加拿大、歐洲等更開放的國家。加拿大、英國、德國已經推出了更靈活的 tech visa(如加拿大「全球人才計劃」),吸引被H-1B拒之門外的精英。

H-1B制度需要改革,但目標應該是杜絕濫用、促進公平競爭,而非築起薪資高牆。美國的競爭力核心在於開放與創新,不是誰有錢誰能交稅就歡迎誰。H-1B新政如果演變為資本與精英的定制遊戲,不僅背離了「美國夢」的精神,還將削弱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