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經濟復甦速度華埠不如人意

三藩市華埠人流量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美聯社資料圖

華埠居民密度高,每天有大量街坊出門購物、走動,讓人覺得華埠似乎正在復甦。美聯社資料圖

三藩市聯合廣場表現最差。美聯社資料圖

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三藩市多數社區人流正逐步回升,但市中心卻仍未見明顯復甦。根據地點追蹤公司Placer.ai最新數據,疫情後各商業區的復甦差距正在擴大。三藩市華埠在疫情中是受打擊最嚴重的社區之一,目前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三藩市紀事報》報道,Placer.ai利用手機定位資料,對比2019年與2025年1月至8月的訪客人流,顯示多數社區逐漸逼近疫情前水平,但市中心的聯合廣場持續表現最差。

數據涵蓋部分商圈,但僅計算「外來訪客」,即不包括當地居民或上班族,因此未能完全反映整體人流。區域邊界劃分亦存在差異,有些依循Google地圖,有些則參考商家意見。

華埠排在倒數第二

數據顯示,自疫情以來,幾乎所有三藩市社區的人流逐年回升,但大多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今年以來,North Beach、Marina等夜生活繁盛的社區,訪客數量已接近完全復甦。Mission與卡Castro也逐步回升,距2019年僅差約一成。

Stonestown區域是少數例外,訪客人流已超越2019年水平。新設的餐飲、零售與娛樂設施,包括保齡球館與密室逃脫遊戲,帶動購物中心人氣急升。West Portal近年餐館增加,如Elena’s與Khao Tiew等新店帶來排隊人潮,但整體人流數據仍顯示比2019年低約17%。分析認為,數據或未能反映當地居民的消費。

華埠2021年人流量較疫情前銳減41%,2025年的數據回升但仍落後22%,恢復程度在調查涉及的社區中排名倒數第二。

平日熱鬧方真繁榮

華協中心行政主任楊重賢表示,對此「相當驚訝」,並指出這對華埠而言無異於「雙重打擊」。

「事實上,只有我們的鄰居聯合廣場,情況比我們更糟。」楊重賢分析,許多人覺得華埠似乎正在復甦,是因為居民密度高,每天有大量街坊出門購物、走動,讓街道保持熱鬧,尤其是士德頓街。

同時,社區近年頻繁舉辦各類節慶活動與慶典,也營造了蓬勃氛圍。「因此外界會有一種『復甦了』的感覺,但數據顯示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強勁,這與我們許多商戶的反映完全一致,市府需要聆聽他們的聲音。」

他強調,華埠雖在農曆新年等大型節慶期間能吸引全球矚目,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平日如何吸引遊客」。他直言:「我們不需要更多新年期間的幫助,而是需要在普通的週二或週三,沒有什麼特別活動的時候,也能吸引遊客和訪客走進華埠。」

楊重賢認為,市府在制定未來的經濟發展政策時,應將華埠與聯合廣場及市中心同等看待,放在討論的核心位置。「這些數據提醒我們,作為社區與城市,我們需要在節慶與活動之間的時刻加倍支持華埠,否則復甦將無法真正鞏固。」

品牌名店也需扶持

「在疫情衝擊與復甦挑戰下,華埠需長期支持,打造品牌提升競爭力。」中華總商會會長劉運方指出,「華埠商業活動雖逐步恢復,但與疫情前的繁榮相比仍有明顯差距,社區需要長期支持與更多資源,才能真正重建生意的活力與信心。」

劉運方表示,疫情後華埠氛圍雖然熱鬧,活動頻繁,似乎「看起來很繁榮」,但實際上許多餐館與老店仍面臨經營壓力,生意並不穩定。「我們不能僅憑表面熱鬧就以為完全復甦,事實上很多小商戶依然很辛苦。」

他指出,目前市府與社區在大型節慶活動,如農曆新年遊行時,往往能給予支持,但真正的挑戰是在平日如何吸引遊客與顧客。「一次性的活動能帶動短期人氣,但要讓華埠長久繁榮,需要持續性的資源與推廣。」

劉運方強調,華埠的老字號餐館、茶樓、麵包店與雜貨鋪,都是具有潛力的「品牌商店」,可以成為吸引遊客的「打卡點」。「不少餅家、茶餐廳、奶茶店、餐館等,都能成為推廣重點。如果三藩市總商會、三藩市旅遊局能透過宣傳與資源,幫助他們塑造品牌,效果會遠大於零散的小規模努力。」

應該講好華埠故事

他同時呼籲市府與旅遊部門應該投入更多經費,協助商會與社區組織共同推廣華埠,製作專業的廣告與短片,並以社交媒體吸引年輕一代。「現在很多遊客靠網路搜尋資訊,如果能有影片介紹華埠必到的餐館、點心和文化特色,會大大提升吸引力。」

對於小商戶本身缺乏時間與精力參與培訓或市場推廣,劉運方坦言:「很多商戶每天忙於營業,根本沒有餘力去學十堂八堂課程。我們需要的是由商會或旅遊局來承擔推廣工作,替他們把故事講出去。」

他認為,未來華埠的復甦必須建立在「長期投入與品牌化」之上,而不僅是靠幾場節慶活動。「社區有無數的資源與故事,只要有計劃地推廣,就能再次吸引國內外遊客,恢復昔日的繁華。」華埠商戶聯會會長邵旗謙表示,疫情前後遊客的人數變化很大,華埠乃至灣區,都少了許多中國遊客及東南亞遊客。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