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承建商俊和引入AI科技應對行業挑戰 解決「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痛點

香港建築業正面臨工程量波動的核心挑戰,政府與市場主導的工程供應不穩,使企業陷入人才管理困局。亞洲聯合基建控股(711)旗下俊和建築控股主席李家粦表示,公司正積極引入AI等創新科技,試圖突破工程量周期性波動與人才管理的挑戰,通過科技創新提升效率與安全性,進而調整競標策略及業務布局以適應市場變化,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路徑。

突破工程波動與人才管理挑戰

建築業的工程量不足已成最大痛點,李家粦指出,工程數量與推出時間受政府及私人市場決策主導,企業缺乏自主控制權,加之投標競爭激烈,中標結果難以預測,導致建築業面臨「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境地。他解釋道,項目完工後若新工程銜接不上,團隊人員往往流失他處,而中標後又難以快速召回離職員工,即使公司嘗試拓展物管、保安等多元業務,但因技能不匹配,無法實現內部人才分流,這種不確定性直接導致人才管理陷入困境。

俊和透過業界首個一站式智能中央管理平台「SmartZone」系統,實時監控多工地安全狀況。
俊和透過業界首個一站式智能中央管理平台「SmartZone」系統,實時監控多工地安全狀況。

 

新工程審批放緩 加劇供需失衡

在2025至2026財政年度中,港府基本工程預計開支為1198億元,較上年增長100億元。李家粦指,政府工程開支雖見增長,但新增額度多用作現有工程付款或補撥欠款,新工程審批速度放緩將進一步加劇市場供需失衡,另外私人市場近期雖現回暖迹象,但短期內難以根本改善行業處境。

引入「龍門三兄弟」清理高危渠道

為突破困局,行業正積極推動科技應用。李家粦指出,公司已經自主研發專利技術,包括在樓宇施工中安裝智能鏡頭,通過AI識別每日工程進度,精準判斷泥水、油漆等工序完成情況,甚至能預估完工時間,同時解決高層樓宇人工巡查低效問題。在安全監督方面,李家粦稱,公司透過業界首個一站式智能中央管理平台「SmartZone」系統,實時監控多工地安全狀況,對未繫安全帶、闖入危險區域等行為及時預警,並引入「龍門三兄弟」機器人清理高危渠道,相關技術已獲國際獎項認可。

俊和引入「龍門三兄弟」機器人清理高危渠道,相關技術已獲國際獎項認可。
俊和引入「龍門三兄弟」機器人清理高危渠道,相關技術已獲國際獎項認可。

 

工程BIM技術滲透率低 公司靠技術分取勝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AI應用逐步落地,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的推廣仍面臨深層挑戰。李家粦表示,目前香港僅醫管局、港鐵等大型機構廣泛應用BIM,私人行業及部分政府項目滲透率偏低,多數建築師和工程師仍習慣二維圖紙。他認為,若設計方能直接提供BIM模型,施工效率可大幅提升,惟相關法規尚未強制要求設計端使用BIM,企業需自行承擔額外投資成本,導致這項討論多年的技術未能快速普及。

面對市場挑戰,李家粦稱,公司正透過多重策略提升競爭力,例如投標層面重點發力「技術分」,憑藉優質的現場管理、安全管理體系及技術方案,即使報價非最低,仍能獲得中標優互補與協同,提升項目承接能力。

ESG已從「可選題」變「必答題」

李家粦認為,目前ESG已從行業的「可選題」變「必答題」,ESG相關的環保元素已成為重要組成部分,而「技術分」將直接影響中標概率。李家粦坦言,企業踐行ESG最初多基於法規約束與投標需求,但長遠而言,電子投標、無紙化辦公等舉措不僅能降低文件管理風險、減少資源浪費,同時也倒逼企業加大網絡安全等配套投資。

聚焦基建及公屋領域布局

業務布局上,俊和選擇聚焦基建及公屋領域,採取「細水長流」策略,通過持續投標維持穩定項目節奏,避免因集中中標後項目斷層導致的風險。而對於大灣區市場,李家粦認為,香港建築業在純粹施工領域優勢不明顯,內地在人力成本與技術應用上競爭力更強,但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運營管理等領域,仍有合作探索空間,未來行業或將更多關注東南亞等海外市場,但需應對高額投資與地緣風險的挑戰。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