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執法風暴下的堅守與民意支持 波士頓庇護城市政策再度成為焦點

近期,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在全美範圍內啟動了代號為「愛國者2.0」的執法行動,其目標直指所謂的「非法居留群體」。這場風暴如同巨浪,迅速席捲了包括波士頓在內的庇護城市,不僅在社區中引發了恐慌浪潮,更再次將地方政府與聯邦政府之間的長期角力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於波士頓這座自詡為庇護城市的都會而言,這場行動不僅是對其政策理念的嚴峻考驗,也是對其人道主義承諾的深刻挑戰。

「愛國者2.0」行動被形容為近年來最有組織的一次聯邦移民清理行動,其執法力度和針對性遠超以往。與過去的行動不同,執法官員開始在法院外、地鐵站,甚至日常社區活動中進行拘捕,這使得移民群體的恐懼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據報導,部分被捕者並非「隨機抓捕」,而是被事先點名指定,這顯示了此次執法的高度針對性與系統性。恐慌如瘟疫般迅速蔓延,許多家庭因擔心子女被拘捕而不敢讓他們獨自上學;有些居民甚至停止了去醫院就醫,深怕個人信息會因此被交給執法機構。這種因恐懼而產生的「隱形」隔離,不僅影響了個人的生活,更對整個社區的正常運作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波士頓,移民權益組織迅速作出反應,在市政廳外舉行集會,嚴厲批評ICE此舉「破壞了信任」,並讓移民群體感到自己成為了「二等公民」。波士頓市議會也迅速重申了該市作為庇護城市的堅定立場,並強調不會與ICE合作進行大規模驅逐行動。更有市議員直言不諱地指出,聯邦政府的強硬執法「是在分裂社區,而不是在維護安全」。

法律與人道的深層矛盾
聯邦政府堅持強硬執行國家法律,認為庇護城市政策削弱了移民法的效力,甚至「縱容違法」;另一方面。波士頓等庇護城市則認為移民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執法機構的職責是保護所有居民的人權,無論其移民身份如何。這種在執法理念上的根本分歧,使得地方與聯邦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聯邦政府強調其行動旨在針對「有刑事記錄的違法者」,以維護公共安全。然而,波士頓的社區擔憂,一旦信任崩塌,那些生活在陰影中的移民將會因懼怕而不敢報警求助,不敢就醫,不敢讓孩子上學。這種恐懼感會導致犯罪行為無法被報告,疾病得不到治療,教育權利被剝奪,最終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以犧牲社區信任為代價來實現所謂「安全」的策略,無疑是短視的。

這場風暴也折射出美國在移民議題上的黨派分裂。庇護城市的政策往往代表了民主黨執政的地方政府立場,而聯邦層面的強硬行動,則反映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取向。這種政治角力使得移民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成為了黨派鬥爭的籌碼。

吳市長擁有民意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愛國者2.0」風暴來襲之際,波士頓市長吳弭在本月9日的初選中以超過七成的得票率輕鬆勝出,這不僅是她個人政治生涯的又一里程碑,更被廣泛解讀為波士頓市民對她所倡導的進步政策,特別是庇護城市政策,投下的強烈支持票。吳弭市長上任以來,一直堅定地站在移民社區一邊,她的政策核心是將所有居民,無論其移民身份如何,都視為城市的一份子。她的高票當選,無疑是對聯邦政府強硬執法行動的一種明確回應,證明了波士頓的民意傾向於人道主義和包容性,而非強硬執法。

這也表明,對於波士頓市民而言,庇護城市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他們理解,一個健康、安全的社區,需要所有成員的積極參與與互信。通過支持市長的庇護政策,他們希望為所有居民提供一個可以安心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環境。這份民意授權,也給予了波士頓市府在與聯邦政府的角力中,更強大的底氣與更堅定的立場。

「愛國者2.0」行動不僅僅是一場移民執法行動,它更是一次關於城市價值觀的全面審視。對於波士頓而言,核心問題已不只是「驅逐」與否,而是「如何在法律、社區安全與人道之間找到平衡」。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吳弭市長抱著女兒同一位市民交談。 市府提供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