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亞美節吸引數萬民眾參與

第十五屆波士頓亞美節6日在歷史悠久的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盛大舉行。這個長達6個多小時的嘉年華吸引約三萬各族裔民眾和遊客前來參與遊行、免費觀看大舞台上的精彩節目,品嚐各式亞洲美食,以及瀏覽創紀錄的文化和商業攤位。今年的亞美節再次讓波士頓的文化版圖綻放出絢爛的色彩。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亞美節舉行之際,波士頓的政治氛圍異常緊張——聯邦政府已將波士頓的「庇護城市政策」告上法庭,要求挑戰這座城市對移民的保護措施。在這樣背景下,亞美節所呈現的,不僅是文化慶典,更是一種社區姿態:在爭議與挑戰中,亞裔社群以多元、融合與團結,回應著外界的質疑與壓力。

麻州州長希利、麻州議會和波士頓市議會分別給亞美節主辦方亞美聯誼會頒發嘉獎狀,祝賀亞美會成立15周年,過去15年來,亞美會通過舉辦年度盛會亞美節等大型活動,對提升亞裔地位和促進亞裔社區和其它各族裔之間的融和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亞美會共同會長潘飛、曹品慈對麻州和波士頓市府對亞美節的大力支持表示深深的感謝。

嘉年華遊行展示社區力量

上午十點,鼓聲響徹草坪,嘉年華遊行準時啟動。舞者身著各色民族服裝,旗袍禮儀隊步伐整齊,彩旗在風中飛舞。小朋友們揮舞彩帶,笑聲與鼓點交織成節日旋律。主持人中英文搭配,聲音清晰洪亮,引導遊行隊伍井然有序。

遊行結束後,幾百名參與者齊聚草坪合影。當孩子們在前排揮舞道具、義工們滿身汗水卻笑容燦爛時,攝影協會的專業攝影師們已經就位,用鏡頭定格下「亞美節官方大合影」。這張照片不僅是一張影像,更是亞裔社區凝聚力的象徵。

十一點過後,37個表演節目輪番登場。中國舞、傣族舞、京劇選段、印度舞、越南民歌、烏克蘭舞蹈……舞台成為世界文化的縮影。孩子們身著民族服飾,自信地站上舞台;合唱團與樂隊的演奏,則為觀眾帶來溫暖與激情。

舞台背後,藝術總監郭凌、舞台總監Amy Wu和節目總監王仲麗跑前跑後,義工們緊張有序地調度,確保節目零差錯。這份嚴謹與專業,讓觀眾沉浸其中,感受到一場近乎完美的文化盛宴。

義工與組委會的付出

亞美節能夠順利進行,背後離不開數百名義工與組委會成員的辛勤付出。清晨不到六點,數十名義工已經在現場開始工作:搭建帳篷、擺放桌椅、布置舞台。亞美會的成員王雁仔細檢查每一個食品攤位;青少年義工們則小手大力,搬運道具、鋪設地墊,為嘉年華遊行做好準備。

亞美會秘書長甘渴為幾乎一刻不停地奔走協調,即使因為勞累流鼻血,仍堅守崗位,令人動容。兩位聯合會長潘飛與曹品慈同樣全程參與,無論是協調秩序還是搬運物資,他們與義工們一起撐起亞美節的「隱形舞台」。組委會成員、專欄作家蒼珍女士不光為亞美節聯係到多個贊助商,還撰寫很多介紹亞美節的專欄文章,為今年亞美節的成功舉行作出傑出貢獻。今年亞美節的食品與文化攤位達到94個,創下歷史新高。從中國的生煎包、牛肉拉麵,到泰國飲料、越南小吃、烏克蘭傳統美食,攤位像一扇扇文化窗口,展示著不同族群的特色與魅力。孩子們在攤位前自豪地介紹自己的手工作品,與觀眾互動,傳遞文化故事。

亞美節不僅是一場表演與慶典,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會。它將不同族裔、不同背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讓彼此的故事被聽見,被尊重。近年來波士頓的「庇護城市政策」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聯邦政府認為這項政策妨礙移民執法,並已將波士頓告上法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亞美節的舉辦格外具有象徵意義。它不僅展示亞裔社群的多元文化,更以實際行動傳遞一個訊息:移民不是城市的負擔,而是活力的來源。亞裔社區以文化節慶為平台,向社會展現團結、奉獻與凝聚力,讓人們看到移民群體如何用行動美化城市、強化社區。

活動接近尾聲時,天空忽然下起大雨。義工們沒有退縮,反而在雨中加快清理:搬運桌椅、收拾帳篷、撿拾垃圾。青少年義工的鞋子陷在水坑裡,卻依然笑著完成任務。會長曹品慈雖身體不適,仍與大家一起收場;甘渴為依舊奔走在現場,直到最後一個帳篷被清理乾淨。

雨水打濕了衣衫,但無法澆熄大家的熱情。這份堅守,是對社區、對亞美節、也是對波士頓這座城市的守護。從87歲高齡的亞美會甄雲龍董事長親自參與義工工作,到孩子們自豪地展示作品;從舞台上的多元演出,到雨中收場的堅守,每一個細節都訴說著社區的力量。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東北大學學生的舞龍表演。 李強攝

黃埜律師代表州長希利給甄雲龍董事長頒發嘉獎狀。

吳皓醫生代表組委會接受麻州眾議會的嘉獎狀。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