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波士頓唐人街有一所歷史悠久昆士小學,它創校近200年,如今卻承載着一項獨一無二的使命:成為波士頓全市唯一仍提供中英文雙語教育的小學。近日本報電話專訪昆士小學退休副校長陳炳鑑先生,聽他娓娓道來這項教育計劃的重要性、面臨的挑戰,以及華裔家長和社區應如何共同守護這份資源。
記者:陳副校長,很多家長想知道,為什麼雙語教育這麼重要?
陳炳鑑:不管家長來自中國大陸、香港,還是已經在美國落地生根,甚至是第二代、第三代華裔子女,我都會建議他們選擇中文雙語課程。原因很簡單——這是專門為非英語母語的孩子設計的,能確保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掉隊。
聯邦最高法院早就裁定,移民子女應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雙語教育就是落實這個裁決的一種方式。學生能在三到五年內,透過母語輔助教學,逐步過渡到全英語課程,最終能用流利的學術英語寫作、討論和表達。這個過程不僅縮短語言差距,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記者:昆士小學雙語教育有什麼成果?
陳炳鑑:昆士小學人才輩出。很多畢業生成為律師、教師、醫生,活躍在各行各業。社區領袖李素影女士就曾是我們的校長,也是中文雙語課程主任。
事實上,波士頓三所著名的考試學校,許多華裔學生就是昆士小學畢業的。有些甚至直接來自我們的雙語教育班。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這套課程能幫助孩子不僅趕上,甚至超越同齡人。
記者:我聽說過去不只昆士小學有雙語教育?
陳炳鑑:沒錯。以前查理士鎮的哈佛根德小學、柯士頓/布萊頓的寶雲小學、東波士頓的楷德小學都曾有中文雙語課程。但由於財政赤字和政治原因,它們都先後關閉了。如今,全波士頓只剩下昆士小學還保留着這個項目。我們也隨着移民潮的變化,從廣東話課程轉為普通話課程。這種「孤守」的局面,讓昆士小學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記者:華裔家長是不是很難把孩子送進昆士小學?
陳炳鑑:是的。理論上,除住在學校一英里範圍內的學生,其餘孩子要靠抽籤才能進來。問題是,唐人街近年豪華化,房價和租金飆升,新移民家庭多數搬到較遠的社區。結果,最需要雙語教育的孩子,反而被「地理規則」排除在外。這是不合理的。
要知道,雙語學生屬於「特殊語言需求」的群體,按照法律,他們不應受到距離限制。學區應提供校車,保障他們的就學權利。這是教育公平,也是法院的裁決。
記者:除幫助孩子過渡到英文,雙語教育還有什麼長遠影響?
陳炳鑑:當然有。麻州有「識字法例」,中學畢業生如果精通英語之外的另一門語言,可以在畢業證書上獲得「語言印章」(Seal of Biliteracy)。這不僅是一種榮譽,也是升學和求職的優勢。懂雙語的人才在美國社會一直是稀缺的。無論是貿易、科技還是公共服務,雙語能力都能讓人脫穎而出。
記者:唐人街社區和雙語教育的關聯是什麼?
陳炳鑑:唐人街是波士頓亞裔的文化中心。中秋節、農曆新年這些活動,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來參加。新移民也會來這裡尋求醫療、法律和語言服務。這種文化和生活的集中,更凸顯雙語教育的重要性。昆士小學不只是教孩子語言,更是承擔着文化傳承的責任。隨着華人家庭分散到摩頓、昆市等郊區,雙語教育需求只會更大。
記者:華裔家長能做些什麼?
陳炳鑑:華裔家長對教育的重視毋庸置疑,他們懂得爭取權利。我要強調的是,波士頓公立學校有責任提供公平的教育,尤其是對有語言需求的孩子。設置不合理的入學門檻,只會讓新移民更難融入。教育不是恩賜,而是義務。家長要積極發聲,爭取孩子能接受有意義的課程。這樣,我們的子女才能真正融入美國社會,成為有貢獻的公民。
在專訪的最後,陳炳鑑副校長語重心長地說:「昆士小學不只是學校,它是一個社區、一種文化的延續。作為波士頓唯一的中文雙語小學,我們必須保護它,讓更多孩子受益。這不只是華人社區的責任,更是整個城市教育公平的考驗。」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昆士小學教室。檔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