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統計處今日(9月1日)公布2025年7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初步估計為297億元,較2024年同月上升1.8%,升幅較6月的0.7%加快。與2024年同期比較,2025年首7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下跌2.6%。7月網上零售業銷貨價值的初步估計為26億元,較2024年同月上升13.2%;而6月的網上零售業銷貨價值按年上升13.1%。
珠寶鐘錶等消費升 麥萃才:盛事經濟、暑假旅客增
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向《星島頭條》表示,7月份零售額上升與暑假和盛事經濟有關,訪港旅客人數增加,加上多項盛事令遊客來港時順道消費購物。從數據顯示,升幅較大商品類別主要包括珠寶鐘錶等奢侈品,以及中成藥等,這些都是典型內地旅客來港旅遊時購買的商品,反映旅客消費是推動7月零售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相反,部分零售類別如汽車相關銷售則錄得下跌。麥萃才分析與「港車北上」有關,市民現時可輕易將車輛開到深圳或珠海等地進行維修保養,因成本較香港便宜,導致這部分的消費額轉移到內地,也反映了消費模式的轉變。





至於網上零售額按年上升13.2%,對實體店前景有何啟示?麥萃才坦言,即使整體零售額錄得升幅,也未必能挽救實體店的結業潮,強調市場結構已改變,零售商必須順應趨勢。
他指如果實體店過多,零售商可考慮關閉生意欠佳的店舖,轉而開設網店,又認為零售商應思考如何吸引內地及海外遊客和消費者來港購物,以彌補本地流失的生意額。他強調實體零售業若要生存,必須適應市場變化,積極轉型並拓展新客源,否則只會「適者生存」。
莊太量:實體店減少不代表港人消費力下降
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同樣表示,7月份零售額上升主要受惠於暑假及旅客量增加,又指港人整體薪金和收入有增加,即使實體店數量減少或出現結業潮,也不代表港人消費力會下降。從網上零售貨額增長可見,市民或只是改變購物模式至網上,整體購買力未必減少。
汽車方面,他指由於現時電動車價格下跌,不少車主或準車主會購買較平價的電動車,故相關消費額或下跌。同樣地,市民以前會傾向購買日本等外國電器,但現時內地電器競爭力增加,越來越多人購買內地電器,故本地電器銷貨額亦會下降。
珠寶藥妝續旺 電器汽車銷售下跌
按主要零售商類別分析,多個類別的銷貨價值錄得按年升幅。當中,「書報、文具及禮品」的升幅最為顯著,按年大升20.5%,其次為「中藥」(上升19.6%)。受惠於旅客及本地消費,其他錄得增長的類別包括:
-
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上升9.4%
-
藥物及化妝品:上升2.6%
-
百貨公司貨品:上升2.6%
-
服裝:上升1.3%
另一方面,部分零售類別的銷貨價值則錄得跌幅,主要集中在非必需及耐用消費品。「汽車及汽車零件」的銷貨價值按年下跌12.4%,而「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亦下跌8.2%。
記者:陳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