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進入第二任期後,中美關係延續了全面博弈的發展態勢。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趙穗生昨在中國人民大學「人大重陽區域國別論壇」發表演講,將這種態勢稱為「長危機」。但他指出,相較第一任期,特朗普2.0有了新變局,戰略重點已從地緣政治轉為經貿議題,即最大限度維護美國的貿易和經濟利益。在他看來,特朗普是貿易鷹派,而不是對華鷹派。

特朗普1.0時期,美國對外戰略聚焦地緣政治和「美國領導力」。趙穗生稱,拜登延續了這一路徑,強調意識形態對抗,「沒想到,特朗普第二任期全變了」,他鮮少提及地緣戰略和意識形態,至於台灣,他將之作為同中國談判的籌碼。對特朗普而言,包括非法移民、LGBTQ群體,乃至整個民主黨的所謂「內部敵人」,成了他的意識形態敵人。進入第二任期,特朗普原本的對華鷹派團隊,也幾乎無人重返核心崗位,蓬佩奧、博明等均未被重新啟用。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對美國的霸權地位也進行了重新定義。趙穗生指出,「大國競爭」方面,特朗普開始認為,即使大國間存在競爭,強人之間仍可共治世界。大國可聯手將世界變成各自的勢力範圍:美洲歸美國、歐亞歸俄羅斯、亞太歸中國。

不過,中美「長危機」在短期內仍難扭轉。趙穗生認為,貿易與經濟方面,特朗普的要求仍極為嚴苛,他始終希望能與中方達成某種「大交易」,要中國多買美國產品,實現所謂的貿易平衡。
「但中國買美國大豆才要多少錢?而買高端產品,一個是美國(出於技術保護和戰略競爭考量)賣不賣的問題,第二個是中國有沒有這個消費能力?」他直言,中國大量增加對美國商品的進口,要建立在國內經濟轉型的基礎上,由出口、投資導向,轉向國內消費導向,而這還要相當一段時間。
楊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