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美俄在阿拉斯加重啟會晤,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聯合國戰略學家趙雲龍博士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這場談判雖具象徵意義,但實質突破有限,和平進程仍充滿變數。
趙博士分析,自2016年以來,聯合國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影響力有所削弱。美中俄在聯合國的對立投票,使這一最大國際組織難以形成一致立場,但其「道德譴責」功能仍具效力。他強調:「一旦聯合國公開譴責某國,其國際形象將受到嚴重打擊,這種道德力量不可低估。」
談及美中俄三角關係,趙博士指出,美國透過製造業回流與降低關稅試圖恢復經濟實力;中國則陷於經濟困境;俄羅斯更因戰爭與制裁陷入重創,社會資源大量流失。據英方統計,俄軍死傷合計已逾百萬人,烏克蘭亦因戰火令工業基礎幾近毀壞,經濟未來恐僅剩農業支撐。
關於阿拉斯加峰會,趙博士直言,普京最大訴求在於解除西方兩千多項制裁及數千億美元外匯凍結。然而,美歐態度未必一致,特朗普雖有意推動,但最終仍需歐盟決定。他分析,戰爭或將走向兩條路:一是烏克蘭被迫割讓部分領土,換取停火;二是雙方在消耗至極限後,以現有前線為停戰線,類似「凍結衝突」。
趙博士並指出,俄烏戰爭使歐洲經濟陷入蕭條,德法等國流浪人口增多,反映社會惡化。他批評:「每年數千億援助若用於改善民生,能解決大量問題,但如今卻化為炮火。」
談及冷戰與今日的不同,趙博士指出,上世紀多為代理人戰爭,如越戰與阿富汗戰爭,而當前局勢則是冷戰與熱戰並存。中俄朝、伊朗等與美歐日印分屬兩大陣營,但又彼此交錯依存,形成複雜的戰略格局。
他最後提醒,和平雖是共同期盼,但現實操作困難。若烏克蘭同意割地,恐遭國內輿論推翻;若拒絕妥協,戰事仍難停歇。趙博士感嘆:「人類文明似乎前進了,但從割地賠款的邏輯看,百年來改變有限。」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於阿拉斯加會晤,兩國領袖在國旗前進行會談,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