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維燊
圖:AI生成
早晨鬧鐘響起,你心中暗罵為何設得這麼早;刷牙時對著鏡子問:「呀呀嗯呀嗯呀?!(為什麼又長了豆豆)。匆忙出才發現忘帶手機,氣急之下自責大叫:「我什麼都做不好!」,正好被鄰居看見……想說的話都留在心中想:「他是不是以為我癡線?……等等……我可能真的癡了線……」
所謂自言自語(Self-talk),雖然有人認為這是不穩定的表現,但心理學研究已證明,這是極為普遍且正常的行為,幾乎人人每天都會以不同形式與自己對話。至於我們為何會這樣做,以及內容是否重要,則值得探討。
自言自語是心理學研究多年的現象,指人在腦中進行的語言化思考,有時亦會以出聲自言自語的方式表現。這與回想資料或腦中浮現圖像不同,它是針對自己或生活某方面的言語,如「我的罰球要射得更準」或「今晚健身室太多人,明天再來」。
兒童初期的自我對話多為出聲進行,俄羅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Vygotsky)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提出,這是重要的發展過程,兒童透過重複與成人的對話來學習管理行為與情緒。隨年齡增長,這些外在對話會逐漸內化,成為心中的私密對話,有助計劃、解難及激勵自己。
研究顯示,積極的自我對話能提升專注力、自尊,並有助完成日常任務。例如,大學生網球員在練習時加入指令式自我對話,專注度及準確度皆有提升。所謂「疏離式自言自語」則是以第三人稱與自己對話,如「Caleb,你已準備好這場考試!」,在減輕壓力與焦慮方面尤其有效。
然而,過度或過於負面的自我對話則可能有害,與焦慮及抑鬱相關。認知行為治療(CBT)正是其中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幫助人們辨識並調整負面思維模式,轉化為中性或更具同理心的反思。
總而言之,自言自語並非精神異常的徵兆,而是普遍存在且影響深遠的心理活動。與自己對話時保持善意,等同善待一位陪伴你多年的重要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