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試

那一年,幾位顧問醫生坐在我對面,翻閱我的選科志願表:「你的選擇很獨特——精神科、腫瘤科、婦產科,這幾個科目在性質上差異很大。」

  我回答:「我是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自評的能力來選擇的。」

  一位顧問接著問:「那你為甚麼選擇精神科?為甚麼你認為自己適合?」

  我說:「我一直以來都擅長傾聽、共情和勸勉他人。」

  還記得在我高考後,團契\xf9埵釵鴗中憭j學Final Year的學姐,當時因為畢業壓力陷入情緒低谷,甚至懷疑自己無法完成學業。我問她:「在你面對困難的時候,悲觀的認知模式對你更有幫助,還是積極的應對策略比較有效?」

    她愣了一下,然後說:「當然是後者。你點醒 我,謝謝你。」

  我回答:「我自己都係靠這種認知重塑,一路走過來。」

  類似的情況還不少。我未必是被追求最多的女生,但卻經常被異性朋友找來傾訴感情挫敗。他們需要情緒支持與心理容器,而我總能夠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談話空間。我後來才理解,自己可能天生具備較高的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和內在同理心(Empathic Attunement)。

  在心理學上,這種能理解他人情緒、促進反思與成長的能力,屬於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和Spiritual Intelligence的結合。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直覺,也是一種召喚。

   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活出價值,關鍵在於能否將自己的能力與崗位對位。而精神科,正是我相信自己可以發揮最大價值的舞台。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