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賓.威廉斯的抑鬱到張國榮的縱身一躍,到近年的韓國偶像自殺事件,表演藝術圈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許多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藝術家,私下卻感到脆弱。
表演藝術家的職業本質要求他們不斷切換角色。這種身份的轉換可能導致自我認同的混亂,讓演員陷入「我究竟是誰?」的存在主義危機。長期沉浸於各種角色中,演員可能漸漸失去對「真實自我」的把握。
一夜成名與瞬間過氣之間的距離往往只有一場演出,這種不穩定性對心理健康構成重大威脅。當一個人的價值完全由他人定義時,內心的脆弱就會隨之而來。演員常被期待永遠完美,尋求心理幫助也常被視為軟弱的表現。
演員們在社交媒體上亦面對大量即時的反饋,無論是讚美還是詆 ,都是極端的。某些藝人在一天內可能收到數千條負面評論,這些持續的微創傷累積效應不容忽視。
表演藝術的本質是情感的給予與傳遞,這種情感勞動會導致嚴重的心理虛耗。當情感表達成為賺錢工具時,演員可能無法再真實體驗情感,長時間後甚至無法分辨哪些是真的感受,哪些只是角色的餘波。
面對這些問題,表演藝術界已開始尋求改變。最近認識劇團引入「心理安全人員」職位去幫助藝人。「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或許能為當代表演者提供啟示,幫助他們在投入與抽離之間平衡。
心理學指出面具是我們與世界妥協的產物,但當我們與面具認同時,悲劇就發生了。表演藝術家的心理健康危機,實際上是現代人面臨對自己陌生化的問題的極端體現。莎士比亞曾在《皆大歡喜》說:「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在這個意義上,表演藝術家的心理困境,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共同的精神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