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成波動市理想選擇 宜留意5大關鍵 1隻月月派息ETF背後是甚麼?|久利生

標普500指數續創新高,但美股有部份投資者仍然保持審慎,並着眼於科技股即將公佈的季績。其實,在美股「位高勢危」下,債券因其相對低風險和穩定現金流的特性,越來越受各地投資者青睞,尤其在2025年股市波動、利率環境不明朗的背景下,成為平衡風險與回報的理想選擇。

提供穩定收益 降低波動性

對於香港投資者來說,債券基金多能提供穩定收益,同時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波動性,是有效分散風險的工具,無論是為了退休儲備、還是子女教育基金,債券都能在財務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至於要建立一個成功的債券投資組合,關鍵在於明確目標、了解市場、分散風險,以及靈活應對環境變化;簡單而言,有5個實用步驟:

1. 先清楚投資目標

投資債券前,先問自己:想達到甚麼目標?是追求穩定現金流,還是希望保值增值?不同目標影響債券選擇。例如,退休人士可能偏好年化回報率約2%至3%的政府債券,確保每月有固定收入;年輕投資者可能願意冒風險,選擇高收益債券或ETF,追求5%至8%的年化回報。

在香港,很多投資者則希望通過債券平衡高風險資產(如股票或房地產)的波動。投資年期也很重要,如果在1至2年內需要用錢,短期債券(如年化回報約1%至2%的政府短期債券)更合適;而若目標是10年以上的長期增值,則可考慮年化回報約3%至4%的長期債券或債券基金。

2. 認識不同類型產品

債券種類繁多,香港投資者可根據風險偏好選擇合適品種。除了政府債券、企業債券等幾種常見債券外,債券基金或ETF如在港交所(388)上市的債券ETF(追蹤亞洲或全球債券指數),年化回報率約2%至5%,視乎基金資產配置而定。這類產品適合不想直接挑選債券的投資者。

根據風險承受能力,保守型投資者可視乎自己情況,考慮將70%至80%資金投向政府債券或投資級企業債券,進取型投資者則可配置10%至20%於高收益債券,以爭取更高回報。

3. 分散投資 穩中求勝

分散投資是債券投資的鐵律,投資者可從以下角度實現多元化,包括分散地域:除了香港本地債券(年化回報約2%至3.5%),國際市場的債券也很值得考慮,其中美國國債(3%至4%回報)穩定性高,新興市場債券(如東南亞或拉美地區)年化回報則可更高。

同時,要分散行業,因企業債券的風險與行業相關,避免過份集中於地產或能源業,可選擇金融業(3%至5%回報)、科技業(4%至6%回報)或其他行業債券,以降低風險。

此外,由於香港與美元掛鈎,投資外幣計價債券時需注意匯率風險。例如,美元兌港元波動可能影響實際回報,而選擇港元計價債券或貨幣對沖工具是不錯的策略。

4. 關注利率與市場動態

利率是債券價格的關鍵。2025年,全球經濟面臨美國聯儲局「不減息」壓力(預計基準利率仍可勉強見4%)、內地經濟復甦放緩及地緣政治風險。而香港利率走勢與美息高度相關,本地流動性和樓市表現也會影響債券市場。

要應對利率風險,撇除超短期債券,其他短期債券(如1至3年期,年化回報1%至2%)對利率變化敏感度低,適合利率上升環境。至於浮動利率債券,這類債券的利息隨市場利率調整,年化回報約2%至4%,能抵禦利率上升衝擊。同時,定期調整組合,每半年或每年檢視組合,確保配置與目標一致,若利率上升,可增加短期債券比例。

5. 善用工具與專業資源

投資者可利用多種工具優化債券投資。本地銀行和證券平台提供債券篩選工具,可根據收益率、信用評級或到期期限快速挑選。例如,投資級債券的年化回報率通常在3%至5%之間。同時比較國際債券指數(如彭博全球債券指數,平均回報約2%至4%)可了解市場趨勢,有助挑選優質企業債。

這些工具適用於了解不同管理策略,例如與互惠基金相比,主動型ETF的優勢在於更加透明、更具成本效益;而有別於指數基金,其通過積極管理提供核心債券投資並具備增強回報潛力,並且可作為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核心組成部份,在提供收益之餘,有助於分散股票持倉的風險。

港股首現美股收益主題主動型ETF

資料顯示,在美國新上市的ETF當中,已有高達80%屬於主動型。至於本港,早前恒生投資管理與摩根資產管理宣布發行一隻ETF,聲稱是本地首隻美股收益主題的主動型ETF,並加入派息率調整機制,期望每月派息,於市況不明朗時提供相對穩健的策略性投資工具。不過,這些都是例牌而已,而管理費對比美國同類產品似乎是中等水平。

值得一提其「背底」資產是JEPI,是由摩通發行的Covered Call ETF,通過賣出Long Call的期權費為投資者提供額外收益。該ETF的資產規模達到超過400億美元,股息率達到8厘,頭十大持倉有微軟(MSFT)、Meta Platforms(META)及英偉達(NVDA)。但年初至今,該ETF升幅僅1%,眼見上述3隻個股大幅跑贏,那樣是不是另一種「蝕價賺息」就見仁見智了。

久利生

facebook專頁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