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並非「樓市大好友」,本欄也不是「唱好樓市」。請循其本,筆者只有屯門自住樓一層,可以有多看好樓市?如果真的很看好樓市,就應該買多一兩層,對嗎?倉位就是一切,只有自住樓,可以有多看好?
不過為何仍有人當本人是「大好友」?很簡單,因為坊間情緒悲觀之極,只要相對地不悲觀,已經變了「大好友」。筆者對樓市的看法,近年沒有多大改變:自住的可以入市,買來收租則無謂,搏升值不建議。
近期的樓市走勢,其實不錯。固然大家會看到不少「蝕讓」個案,但不少都是在頂位買落。剛剛公佈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按星期升1%,是16個星期最大升幅,也去到半年高位。指數已經收復今年的失地,也就是說樓價今年已經轉跌為升,但當然,較高位仍是跌了30%。
工資上升 買樓更易
但正所謂「半杯水」心態,同時間,你也可以看成「買樓容易了30%」。況且,雖然人人講到經濟玩完,但香港失業率仍低(近一兩個月有反彈跡象),工資中位數也在上升。換言之,買樓比之前容易了不少。
但當然了,大家對樓市的看法,都是一時一樣,也是龍門任搬。樓價高時,就認為自己只是想安居樂業。但樓價跌時,又覺得即使自住都好,若樓價大跌,自己很蝕底。這也是人之常情。
筆者不能保證樓價不會跌,但之前文章已寫過,還要將租金收入(或省回的開支)計算在內。換個講法,即使今天買樓,十年後樓價微跌,但省回了十年租金,仍是除笨有精(當然堅持自己將資金全買美股可以升幾倍,是另一課題)。
而在眾多樓市迷思中,筆者認為「物業是負債,不是資產」的講法,最為荒謬。據說是那位「富爸爸」清崎發揚光大,不少人就人云亦云。
「物業是負債,不是資產」?對不起,講的人連財經101都不知道。不如讀返兩堂會計或經濟101,了解甚麼是負債,甚麼是資產。所有公司的財務報表,物業都是「資產」。有哪一隻字你不明白?還是堅持「這只是會計佬把戲」?
樓宇貸款才是負債
當然,實際的情況是絕大多數人(包括筆者)都要用按揭,買完樓,都要供樓。所以有人就認為,這是「負債」。而若果樓價大跌,也的確有機會變成負資產。
可是,要搞清楚,不是「物業」是負債,是你那筆貸款才是負債。兩者大有分別呀!
但有些人認為,這只是文字遊戲,皆因多數人都要用按揭。實際上,是「資產」和「負債」「打孖上」。可是還是要搞清楚,物業的部份,當然是資產。
換個想法,其實根本絕大多數資產都可以借錢去買。用孖展買股票、買債、買金、買比特幣的大有人在。若價格大跌,也會成為負資產。但難道股票、債券、黄金、比特幣都不是資產,而是負債?
物業可帶來現金流
況且,若是香港的住宅物業,基本上必定可以帶來現金流。是否吸引,另一回事。但肯定的是,即使最差的凶宅,也可以租出去拿回幾千月元入。沒有人租,也可以自住,省回租金。當迷你倉,也是可以。這些當然是現金流。所以,物業怎會是負債?
由「物業是負債,不是資產」此說大行其道,可見不少人的思維,混亂之極。再講一次,筆者不能保證樓價會升,甚至不可能排除樓價會大跌,但任何情況下,樓宇還是資產。你的股票跌50%,還是資產。
Patreon作者 李聲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