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持續升溫,進口商紛紛調整策略因應關稅威脅。從零售業到汽車、醫藥公司,企業普遍增持現金並將庫存移出帳面,透過供應鏈金融等工具管理風險。富國銀行數據顯示,相關融資需求成長5-10%。
據《CNBC》報道,「持有現金是好事,」富國銀行全球供應鏈與貿易銷售部門主管Jeremey Jansen表示,「不確定性很高,分銷商或製造商都面臨延長付款期限的巨大壓力。」
關稅延後實施讓企業鬆了一口氣,趁機調整庫存和現金。但若8月前未達成貿易協議,關稅暫緩措施將到期。
從大型零售商到汽車零件店和製造商,成品及原料買家都利用關稅暫緩期間增加進貨。但貨物到了之後,企業不急著賣,而是先拿去跟銀行做金融操作。
「供應鏈金融」運作模式是:貨物出貨後產生發票,進口商將發票送至合作銀行,由銀行支付供應商,進口商再依約定時間償還銀行。「我們把資金直接投入供應鏈中間,」Jansen說。
零售業傳統上是此類融資客戶,但醫療保健公司成為新興需求來源,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對該行業海外供應鏈課徵針對性關稅。
「我們看到醫療保健業對供應鏈金融有顯著興趣,」Jansen表示,「包括藥廠、經銷商和藥品福利管理公司。這個行業大量海外製造,關稅不確定性相當高。」
進口高關稅商品的企業可透過第三方(如銀行)支付庫存費用,讓第三方成為實際貨主並代為儲存,將庫存移出賬面。進口商再依約定時間支付產品和倉儲費用。Citizens Bank貿易及供應鏈金融主管Jonathan Heuser表示:「進口商對庫存融資興趣增加。大型跨國企業可能持有更多庫存,他們希望釋放相關營運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