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華人老齡化考驗大 挑戰雖不少與契機並存

活動出發前,各組學員精神抖擻,齊聲喊出口號,氣氛熱烈。 記者黃偉江攝

灣區華人社區面臨老齡化的現實考驗。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三藩市約有17萬華人,其中65歲以上的長者逾五萬人,佔比接近三成,遠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在這波趨勢下,許多華人社區組織並未將長者單純視為「被照顧者」,而是努力發掘其參與社會、貢獻家庭與社區的潛力,試圖翻轉社會對老齡人口的刻板印象。

再就業助長者重返職場

「老齡化不一定是社會負擔,長者本身也可以是資源。」安老自助處職業培訓及經濟發展主任胡啟華(Kifer Hu)指出,該中心多年來推動長者再就業,協助他們重拾自信與職場技能。

過去,安老曾參與聯邦資助的「長者社區就業服務計畫」(Senior Community Employment Service Program),協助55歲以上的低收入長者進入社區機構或政府部門從事基層職務,累積年資與經驗。許多參加者在第二年便成功轉為正式職位,對新移民長者尤為重要,協助他們補足退休保障所需的十年工齡。

該項目於今年七月暫停,但胡啟華表示,相關職涯輔導與再就業支持仍有迫切需求,期望未來能有更多資源投入這類平台。

在華人社區中,不少長者不僅面對自身健康議題,更在家庭中擔任照顧者角色。從祖父母協助育兒,到照顧患病配偶,長者早已超越「被照顧」的角色定位,成為家庭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胡啟華指出,在照護資源有限、人力短缺的情況下,家庭內部的互助與支援更顯重要,社區也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資源轉介與互助機制。

除了照護與就業,長者在數位參與上的潛力也逐漸被看見。安老自助處近年推出「耆英達人」課程,協助長者學習使用手機錄影、剪輯與AI工具,製作屬於自己的生活故事影片,目前已有二十多位長者參與。

長者學AI擁抱科技

「科技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與支持,長者也能掌握新技能,拓展表達與社交的空間。」胡啟華表示。

許多中心日常義工工作,如接待、翻譯與活動支援,也主要由退休長者負責。

儘管多數長者展現出高度參與社會的意願,但在實際求職過程中仍經常遭遇年齡偏見。一些僱主對年長者的體能與學習能力存有疑慮,忽視了他們的經驗與穩定度。本報記者陳程威三藩市報道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