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魯大學近日在春意盎然的康州紐黑文校區隆重舉行第324屆畢業典禮,慶祝數千名畢業生完成學業、即將踏入社會。在這場承載榮耀與希望的典禮上,耶魯大學第24任校長麥金尼斯(Maurie McInnis)首次以校長身分發表畢業致辭,圍繞「跨越隔閡,共築人本關懷」這一主題,向全體畢業生傳遞深刻的人文關懷與時代使命感。
麥金尼斯校長的演講延續耶魯多年來的傳統,在畢業典禮前的周日,由校長在菲爾普斯大門前發言。菲爾普斯大門不僅是新生初入耶魯的象徵,也標誌著畢業生即將邁向社會。校長以其深情的語言致敬2025年畢業生,並邀請全體親友起立,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疫後重生的畢業生
麥金尼斯校長特別強調,這一畢業生在耶魯的旅程起於全球疫情的陰霾後,是恢復校園活力的先驅。他們不僅在學術上取得卓越成就,包括多位羅德、馬歇爾、戈德華特及蘇世民學者,更有人在奧運賽場上摘得獎牌。這也是二戰以來耶魯規模最大的一屆畢業生。
除學術和體育的成績,這屆學生也積極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和校園生活。他們曾與西洋棋大師對弈,為耶魯橄欖球隊加油,也在音樂舞台上展現才華,譜出屬於自己的耶魯篇章。
面對撕裂社會的挑戰
然而,麥金尼斯校長並未迴避當下社會的嚴峻現實。她指出,美國社會正面臨日益嚴重的政治極化和相互敵視。「黨爭的厭倦」和「對立政黨被視為邪惡」正逐漸撕裂公共論述空間。她直言,現代社會問題並非缺乏溝通能力,而是缺乏溝通意願。人們更傾向於沉溺於由演算法建構的「資訊繭房」,只聆聽與己觀點一致的聲音,迴避異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麥金尼斯校長向畢業生提出深刻的反思:「我們如何在支離破碎的世界中重建聯繫?如何在看似斷裂的紐帶中共築未來?」
從歷史走向未來
為回答這個問題,麥金尼斯校長將目光投向藝術與歷史。她引用耶魯美術館藏品、美國畫家約翰·特朗布爾(John Trumbull)的作品《沃倫將軍在邦克山戰役之死》,以一段美軍將領陣亡、英軍軍官挺身阻止再度傷害的畫面為例,闡釋「慈憫之心」如何在炮火中顯得格外珍貴。
她指出,特朗布爾並未著重表現勝負,而是以藝術筆觸捕捉人性中罕見的善意。「這幅畫展現的勇氣,並不是進攻性的,而是一種更深沉、更克制、更有力量的勇氣,即使面對敵人,也能選擇尊重和人本關懷。」
麥金尼斯校長進一步指出,這樣的慈憫不是軟弱的象徵,而是面對分歧仍願意看見對方為人的勇氣。 「我們必須在堅守信念的同時,不失寬容之心。我們必須捍衛理念,但不貶低對手的尊嚴。」
演講最後,麥金尼斯校長校長借助耶魯校友在美國建國歷史中的角色,提醒畢業生,理想雖然不易達成,但正是對自由、平等與仁愛的不斷追求,構成國家核心精神。她鼓勵畢業生,即使不會親歷戰場,在人生中也會不斷遇到分歧,而正是在這些時刻,更應體現耶魯精神──傾聽、寬容、堅持與共情。
在麥金尼斯校長的演講中,畢業典禮不僅是一場慶祝學術成就的儀式,也是一堂關於公共責任、道德勇氣和社會連結的課程。她的發言呼應耶魯大學作為美國高等教育重要立場的使命——不僅培養知識分子,更培養有勇氣和同理心的世界公民。
2025年畢業生走出菲爾普斯大門的那一刻,亦象徵著他們即將跨越的是不確定的現實世界。而在麥金尼斯校長校長引導下,他們或許會帶著一份比成績更深刻的收穫:在紛爭中尋找對話的勇氣,在隔閡中重建人性的尊嚴。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麥金尼斯校長向畢業生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