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華人精神科醫師談災後心理重建

本月初,黃石國家公園外7死8傷慘烈車禍,死者中包括6位華人,震驚社區。本報早前報道,涉事旅行團正慰問家屬並協助處理後事,積極關切傷者康復。

為了員工身心健康考慮,公司聘請了心理治療師為員工做心理疏解工作。

針對災後心理重建的話題,本報採訪了加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的執業精神科醫師徐明(Dr. Ming Xu)。

徐明介紹指出,經歷災難者的短期和長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是一種在經歷或目睹重大創傷事件後可能出現的心理障礙,這些事件通常讓人感到極度恐懼、無助或感到生命受到威脅。

PTSD常見症狀包括:創傷再體驗,比如做噩夢、難以控制地回憶創傷場景;回避行為,比如避免見到和事件有關的人、地方和與他人談及遭遇、遠離親近的人;負面情緒,比如持續感到憤怒、自責、對未來失去希望;高度警覺,比如容易受驚嚇、失眠、注意力難以集中、易怒等等。

對於PTSD的成因,徐明提到,人的大腦功能在創傷事件後或出現一系列的變化。首先,大腦的杏仁核負責處理恐懼和危險信號,是大腦的警報系統。創傷事件後,杏仁核會變得過度活躍,對外界威脅極度敏感,讓人一直處於高度警覺狀態。

比如在車禍中倖存的人,哪怕只是聽到剎車聲,也可能瞬間恐慌。

其次,大腦的海馬體負責把「事件」變成「有時間和空間順序的記憶」,也幫助區分「現在」和「過去」。

創傷事件後,海馬體會縮小或功能受損,影響記憶的整合,導致創傷記憶碎片化、缺乏時間順序,像「現在正在發生」一樣反復湧現,所以PTSD患者會有「我還在那場災難裏」的錯覺。

此外,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負責調節情緒、控制衝動。創傷事件後,前額葉皮層常常活性下降,無法有效「壓制」杏仁核的過度反應,導致情緒調節困難、易怒、決策能力變差,被恐懼主導等等。

提及干預PTSD的方法,他強調,需要分幾個階段來干預。第一,即時危機干預(事發後72小時),穩定倖存者情緒,防止進一步心理傷害,包括: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為倖存者提供平靜、共情的陪伴,傾聽但不強迫倖存者回憶創傷經歷,避免立即催促倖存者處理事件;盡可能幫助倖存者聯繫家人、恢復情感聯結;遠離媒體或混亂場面;聯繫當地心理健康危機團隊提供心理諮詢,尤其要注意解決中文倖存者的語言障礙。

短期支持(1周至1個月),減輕急性症狀。並非所有經歷創傷的人都會發展為PTSD,但高風險人群(如症狀明顯、持續、功能受損)如果不被及時識別,有較高概率發展為長期心理障礙。

其中,創傷聚焦認知行為療法(TF-CBT)聚焦於放鬆技巧和在可控環境中逐漸暴露於創傷相關記憶。組織小型的由專業人士引導的支持小組,倖存者自願參與、在安全的環境中分享經歷,規範化情緒反應,以減少孤立感、建立共同韌性。

每週檢查,評估PTSD、抑鬱或自殺念頭,將症狀嚴重的倖存者轉診至精神科醫生,考慮藥物治療。

向倖存者的家人科普創傷反應知識,防止無意中向倖存者施加壓力,比如要求倖存者「趕緊走出來」。

第三,長期恢復(1個月至1年),持續癒合,重塑韌性,處理慢性創傷效應。包括:鼓勵PTSD症狀持續的倖存者持續接受心理諮詢;鼓勵倖存者構建事件連貫敘事,重獲掌控感;支持倖存者回歸工作、社交或旅行;以漸進、安全的方式提供針對特定觸發因素(如乘車)的暴露療法等等。

最後,徐明提醒道,倖存者的家人、朋友和社會大眾,需要理解創傷的恢復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PTSD是一種嚴重的心理障礙。

在專業治療和家人、朋友、社會的支持下,大多數患者都能顯著緩解症狀,甚至實現完全康復。本報記者周重佑洛杉磯報道

加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執業精神科醫師徐明(Dr. Ming Xu)。受訪者提供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