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舉行的第十六屆哈佛中國教育論壇以「從地方種子到全球行動:透過連續性創新教育」為主題。其中的家庭教育分論壇深入探討家庭在兒童成長中的基石角色及其重要性。本次論壇匯集來自教育、心理、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和實踐者,共同探討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如何科學支持兒童發展,並找到適應多元世界的家庭教育方式。
論壇開始,主持人強調,家庭是孩子生命的第一站,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也是價值、行為和情感能力的第一個課堂。照顧者的回應不僅是情緒的投射,更塑造孩子對世界的理解,並在他們未來的不確定時刻給予力量。因此家長教養的目標並非僅僅培養聽話、高成就的孩子,而是希望他們成長為有完整人格、負責任並能回饋社會的個體,能夠自主決策並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論壇邀請五位特邀嘉賓進行主題演講,他們都是青少年教育的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蘇雪云教授關注融合教育、兒童早期情緒發展和社會情感能力。胡燕子女士是成都童年秘密檔案館的共同發起人。
擁抱智慧時代的社會情緒能力
蘇雪云教授的演講聚焦於兒童的社會情緒發展,特別強調其對0-6歲兒童的重要性。她引用哈佛大學的長期研究,指出積極的社會連結讓人更健康、更快樂,關係的品質比數量更重要。她也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焦慮和憂鬱在當前社會環境中並不少見。
蘇教授指出,當前世代是「數位原住民」,他們使用數位工具更熟練,但也面臨沉迷手機等風險。與前代不同,他們追求多樣化、個人化體驗,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心理健康挑戰突出。
在兒童發展中,社會情緒能力(SEC)至關重要。雖然華人家長過去更關注認知發展,但近年來也開始關注執行功能、自我調節等基礎學習能力,這與社會情緒發展緊密相關。研究顯示,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相當高(10%-28.6%)。早期SEC發展中的潛在問題若未得到妥善回應,可能對精神健康和人生各階段的適應產生有害影響。
蘇雪云教授將SEC定義為一種「軟能力」,它包含社會能力和情感能力。她引用美國CASEL和英國SEAL的框架,指出自我意識是所有其他維度的基礎。正向的自我意識來自於與親近的人(如教師、家人)的互動。她以「靜止臉實驗」(Steel Face Experiment)說明,即使是嬰兒也對照顧者情緒變化高度敏感。
影響兒童SEC發展的因素多元,不僅包括家庭環境,還有兒童自身因素(氣質、性別、出生體重)、照顧者因素(教育程度、自我效能感、照顧方式、心理問題、年齡)以及環境因素(虐待、不安全依附)。
蘇教授強調,在智慧時代,要明智地引導兒童使用行動裝置。她指出,所有早期活動都是社交性和情感性的。家庭應專注於建構尊重、回應、互惠、雙向的互動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即回應性照顧。她提供一些回應性照顧的建議,包括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理解個人化需求、培養自主性、給予正向具體的回饋,以及鼓勵戶外運動和遊戲。她認為,父母需要不斷學習,培養孩子的韌性或逆境商。最後,她用一句深刻的話總結:「為人父母意味著你不斷地為分離做準備」。
童年秘密檔案館與性教育的創新
童年秘密檔案館的發起人胡燕子女士帶來透過藝術和賦權性性教育促進家庭教育的新視角。胡女士介紹童年秘密檔案館,這是一個位於成都的公共藝術項目,收集5000份跨越百年歷史、來自不同年齡和地區的童年秘密文檔。這些文件反映社會變遷對個人童年經驗和家庭教育的影響。
胡燕子女士表示,檔案館透過展覽、閱讀區、秘密投遞區和互動區,讓人們看到兒童真實的內心世界,包括創傷性經歷(佔30%,涉及性侵、霸凌、憂鬱、自殺意念等)以及缺乏性教育帶來的突出問題。檔案館透過動畫展示、秘密漂流瓶、沉浸式體驗等藝術形式吸引大眾參與,打破家庭內外關於敏感話題的隔閡,促進親子間的理解和對話。
胡燕子女士詳細闡述中國的性教育現況。她指出,儘管有法律法規強調家庭應提供性教育,且學校性教育大綱涵蓋生理、心理、倫理等層面,但現實令人失望。生物教科書常迴避性行為相關內容。學校性教育有三大主要差距:缺乏課程、缺乏受訓教師、缺乏教材。即使有開展,也往往缺乏系統性,品質高度依賴個別教師。性教育常著重預防,但忽略處理現實複雜情況的能力(如高品質的性同意、性多樣性)。敏感性內容可能引起公眾反對。
在家中,家長常因尷尬、不懂或不敢與孩子談論性。來聽講座的多為母親,父親雖善於社交,卻不知如何與孩子談性。許多家長知識不足,態度迴避或消極,不願投入時間和金錢學習。胡燕子女士認為性教育應基於打破刻板印象、去神秘化,並倡導賦權性的性教育。

蘇雪云教授。檔案圖片

胡燕子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