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哈佛中國教育論壇青年學者學術會議日前在哈佛大學圓滿舉行。作為第十六屆哈佛中國教育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學者學術會議採用更具學術導向的模式,使本次會議成為真正創新的學術交流盛會,吸引數百位與會者的積極參與。
據介紹,今年的青年學者學術會議以「全球化時代的教育創新:語言、心理與科技的跨文化視角」為主題,「國際教育」、「教育與人工智慧融合」與「教育心理學」三大研究方向,匯集來自全球13個國家與地區、44所知名大學的青年學者,深入探討在不斷變化的世界格局中教育發展的挑戰與機會。
與會者圍繞探索全球化、科技與教育的交會點,從跨文化視角深入地探討教育創新。討論聚焦的核心議題包括關注跨文化與跨國教育的挑戰與機遇,包括國際學生流動、全球教育政策與多元文化教育實踐,探討人工智慧如何重塑語言學習和教育,包括多語言學習平台、個人化語言教學和AI驅動的評估工具,以及研究學生心理健康、學習動機和認知發展的最新進展,並著重科技創新及心理學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中的應用。
中國青年學者作學術報告
廈門大學教育學院的兩位青年學者趙一博和倪羽佳出席本次會議並作學術報告。在分論壇報告中,廈大碩士研究生趙一博作了題為《讀以啟思:閱讀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傾向軌跡影響——一項縱向追踪研究》的報告。
該研究基於對大學生的一年縱向追蹤,發現其批判性思維傾向呈非線性下降,學術閱讀與消遣閱讀均能有效緩衝這一下降趨勢,其最佳閱讀時長分別為0.5-1小時和0.5小時以下。此結果揭示不同閱讀類型及其長度對大學生批判性思考傾向的重要影響。
接下來,倪羽佳作了題為《從沉默到啟發:大學教師課堂主動沉默的行為及意蘊探究》的報告。研究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大學教師進行深入訪談,探討不同教齡的教師對課堂主動沉默策略的態度及運用方式。研究發現大學教師的課堂主動沉默有豐富的教育內涵,運用得當有助於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哈佛中國教育論壇是哈佛教育學院官方的學生組織,也是美國頂尖高等學府中對中國教育關注度最高和影響力最大的公益平台。哈佛中國教育論壇成立於2010年,是哈佛教育學院官方的學生組織,也是美國頂尖高等學府中對中國教育關注度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公益平台。
一年一度的論壇旨在連結中美教育實踐者、學者、政策制定者及各界領袖精英,促進與中國教育相關的討論並支持教育實踐,交鋒觀點,展示成果。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左起)倪羽佳、趙一博在會議現場合影。主辦方提供

部分與會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