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周敏談亞裔處境:融入有限、貢獻常被低估

五月是亞太裔傳統月(AAPI Heritage Month),是認識亞裔歷史、貢獻與多元文化的重要時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社會學系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周敏(Min Zhou),長年研究亞裔移民、族裔認同與社會融合議題,近日接受本報專訪,闡述了亞裔群體在美主流社會中「看似成功、實則邊緣」的處境。

周敏直言,在當今政治氣候與中美關係緊張的背景下,華裔族群經常「被看不見」或「被選擇性地看見」。「當談到亞裔的貢獻時,主流社會可能點到為止;但一旦遇上外交衝突或移民政策收緊,華人身份就容易成為質疑與懷疑的對象,甚至留學生也常面臨額外審查,心存焦慮。」

作為美國主流社會中平均教育水平與收入皆高於其他族群的群體,亞裔理應被視為融入成功的典範,然而周敏認為這是一種錯覺。「我們在客觀指標上看似融入,實際上在文化認同與社會認可上,仍處於邊緣狀態。」她指出,亞裔面臨兩大刻板印象:「模範少數族裔」與「永遠的外國人」,無論再怎麼努力,總被視為「不是這裡的人」。

談到她與學者李珍妮佛(Jennifer Lee)共同提出的「成就悖論」(Achievement Paradox),周敏表示:「亞裔子女往往在學業與職涯上表現亮眼,卻在主觀感受上不覺得自己成功。」她強調,這種現象背後隱含著結構性問題——包括家庭對子女要求極高、社會期望壓力與身份焦慮,使得許多年輕亞裔即便成績優異,仍感到不快樂、不被接納。

她分享一則研究案例,一位華裔學生轉學到洛杉磯後,被老師直接安排進資優數學班,僅因「華人應該擅長數學」的刻板印象,「但若換成其他族裔,可能就不會得到同樣的機會。」她指出,這類「正面偏見」雖偶有助益,長期卻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與自我認同混亂。

對於新一代亞裔年輕人,周敏觀察到他們的身份認同更加多元與彈性。「他們不再執著於被視為『美國人』,而更認同自己是『全球公民』。」她也注意到,愈來愈多年輕亞裔在政治上表現活躍,勇於為社會不公發聲,這在以往較為罕見。

談及「歸屬感」,周敏認為對移民群體而言,家的概念不單指國家,更是情感與身份的錨點。「當社會不斷將你邊緣化時,你對這個國家的歸屬感也自然減弱。」她坦言,雖然自己對美國有強烈認同感,但當輿論對中國充滿敵意時,內心仍感到不安,「批評中國只能是我們自己說,別人說了就刺耳。」

周敏強調,亞裔傳統月不僅是文化展示,更是提升族群能見度、反思社會定位的機會。「我們不僅要記得自己從哪裡來,更要思考為這個社會貢獻什麼,並強化我們對新家園的參與與歸屬。」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系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周敏 。受訪者提供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