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毓琦教授城市論壇分享移民如何找到歸屬感

波士頓城市論壇(Boston Urban Forum)近日在波士頓市政廳成功舉辦了今年第三場論壇,7月是全美移民傳統月,本次論壇的主題為「我們的歷史與您的故事」,吸引了眾多社區領袖和民眾的參與,共同分享和探討移民故事和文化。

90歲高齡的何毓琦教授講述了他移民到美國的心路歷程。他回憶起剛到美國時的種種困難,從語言障礙到文化差異,但也正是這些挑戰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奮鬥目標。

「身為移民,我深知身分認同的重要性。在融入美國社會的同時,我從未忘記自己的文化背景。我希望透過我的努力,讓更多的亞裔在這裡找到歸屬感。」何毓琦教授說。

1934年出生於上海的何毓琦,1950年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電機專業,之後就一直在大波士頓地區學習和工作。何毓琦告訴記者,由於當時有每年只準105名的華人移民的限額,剛來美國時華人非常少。而來自歐洲的移民則沒有限制,這項不平等的移民政策直到1965年才得以改正。

1961年,年僅27歲的何毓琦獲得哈佛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年薪為6,500元。何毓琦於1965年提前成為終身教授,2001從哈佛大學退休,任教長達40年。

「清華聽說我從哈佛大學退休的消息後,建議由我牽頭成立一個講席組。於是我聯合一共6位海外教授創辦了智能與網絡化系統研究中心,2011年到清華參加了中心十週年慶典。」何毓琦教授說。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何毓琦講席組包括何毓琦、陸寶森、曹希仁、龔維博、嚴厚民、管曉宏等世界知名教授。他們在多學科交叉的學術制高點上開展研究工作,為清華大學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在漫長的學術生涯中,何毓琦在最優控制和濾波、微分對策、資訊結構和組隊論、激勵控制理論等方面都做過傑出的貢獻。而他最引以自豪的是培養了53名博士,其中50名是哈佛大學的,3名是清華大學的。

「我和博士生是一對一的蘇格拉底式教育方法。我的一生主要是訓練其他做學問的人。我希望學生們把我的教育方法傳下去,更好地對待年輕一代。」何毓琦教授也指出許多中國學生從小考試,善於回答問題,但不善於問問題,而許多科學上的突破往往是從提出一個好的問題開始的。

何毓琦告訴記者他和夫人胡小非是1958年暑假在曼哈頓打工時認識的,她當時在康州讀書,是來自台灣的留學生。一年後,1959年10月10日兩人在曼哈頓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婚紗是胡小非自己做的。父母當時都在台灣,因為沒有錢,也沒有設宴款待朋友。

何毓琦夫婦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考入哈佛大學,並獲得學校提供的無息貸款。胡小非表示,在麻州萊克星頓鎮生活了這麼久,要為社區多服務一些。在何毓琦夫婦的帶動下,當地華人為萊克星頓鎮的圖書館基金會和教育基金會多年來捐了很多錢,也做了很多義工,贏得當地政府和居民的廣汎好評。

「我們是幸運的,年輕時正好趕上美國大發展的時代。」何櫓琦感慨地說。而對於波士頓地區的華人移民來說,我們同樣為擁有像何毓琦胡小非夫婦這樣的傑出前輩而感到幸運和驕傲。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何毓琦教授在城市論壇中分享移民經歷。

何毓琦、胡小非1959年10月在曼哈頓舉行婚禮。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