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宣布,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國際頂尖學者何愷明(Kaiming He)榮獲該校終身教職,進一步鞏固他在全球學術界的領導地位。幾乎同時,科技巨頭谷歌旗下的人工智慧實驗室 DeepMind 宣布,何愷明將以兼職身份加入,擔任傑出科學家(Distinguished Scientist)。消息一出,無論在學術界還是產業界均引發高度關注,再次凸顯出當今AI領域對高端人才的迫切渴求,以及MIT鼓勵產學融合的獨特文化氛圍。
作為計算機視覺(CV)領域的傳奇人物,何愷明的學術之路起步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階段則於香港中文大學深造,師從著名教授湯曉鷗。早在2009年,他就與導師及同門孫劍共同發表《Single Image Haze Removal Using Dark Channel Prior》,榮獲當年CVPR最佳論文獎,創下亞洲研究學者首次獲獎的紀錄。
2011年博士畢業後,他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任研究員,並於2016年轉投Meta(Facebook)旗下的AI實驗室FAIR,繼續深耕計算機視覺研究。在此期間,他的研究成果影響深遠,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2015年提出的ResNet(深度殘差網絡),該技術徹底改變了深度神經網絡的訓練方式,至今已被廣泛應用於Transformer、AlphaGo Zero、AlphaFold、以及各類生成式AI模型。該篇論文目前在谷歌學術上的引用次數已超過28萬次,堪稱AI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之一。
MIT:產學合作的沃土
2023年,何愷明正式加入MIT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EECS),這一舉動不僅引發了學界的高度關注,更讓人看見MIT在全球學術與技術領域持續吸納一流人才的決心。MIT向來以開放、自由且極具創新力的學術文化著稱,特別強調學術與產業的緊密合作。該校鼓勵教職人員在科研之餘參與企業研發與創業計畫,從而形成一種「學界與業界互補、協同發展」的科研氛圍。
何愷明此次以兼職形式加入DeepMind,正是MIT這種靈活制度的最佳體現。這不僅讓教授得以將學術前沿理論與產業應用相互結合,也使企業能直接汲取最尖端的研究成果,以加速產品與技術的革新。這種雙向流通的機制,對人工智慧這類快速演進的領域尤為重要。
事實上,何愷明與DeepMind的合作早已展開。他近年與DeepMind多次合作發表重磅研究,包括2024年與黎天鴻、范麗杰等人共同發表的《Fractal Generative Models(分形生成模型)》便是一例。該研究突破性地實現了逐像素生成高分辨率影像,採用參數化神經網絡學習分形規律,展示出在材料、蛋白質等高維非序列資料建模方面的潛力。目前該研究成果已開源,在全球學術界引發熱烈反響。
AI人才搶奪戰白熱化
從Meta到MIT再到DeepMind,何愷明的「流動履歷」正是當前AI領域高端人才競爭激烈的縮影。隨著人工智慧逐步滲透醫療、金融、交通、製造等各個產業,企業對能夠將前沿技術落地應用的科學家需求日益迫切。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AI與資料科學相關職位的年均增長率已超過35%,遠高於其他技術職位。而對如谷歌DeepMind、OpenAI等科技巨頭而言,能否吸引並留住如何愷明這樣的學術領袖,將直接影響其在未來AI競賽中的技術優勢與市場份額。
在這場全球性的AI人才搶奪戰中,MIT所展現出的制度彈性與開放合作的姿態無疑成為一大優勢。相比某些學術機構強調「象牙塔」式的純學術研究,MIT更加強調與實際應用場景的接軌,其鼓勵教授參與創業、與企業共研的制度,使得研究不僅停留在論文中,更能轉化為改變世界的技術成果。正如一位MIT教授所言:「我們不是培養寫論文的機器,我們在培養未來能引領變革的人。」
何愷明的學術成就與產業影響力,使他成為MIT與DeepMind理想的橋樑人物。他的加盟,代表的不僅是一名傑出學者的職涯轉變,更象徵著學術與產業融合的未來方向。在AI技術日益成為全球競爭焦點的今天,像MIT這樣的學術機構,若能持續推動產學合作、吸納頂尖人才,無疑將在下一輪科技革命中佔據有利位置。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MIT教授何愷明。 檔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