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的士加價說起

(陳 爽)

  童年看過一部港劇《司機大佬》,先入為主,印象中的香港的士司機是吳耀漢的模樣,家庭頂樑柱,善良又固執,恨不得自己也有個這樣的大哥。後來到了香港,發現電視劇\xf9媢翵丹滫搴tereotype是多麼誤導人。

  7月香港的士又要加價了,數據上的士加價的頻率還不及海外女傭加薪頻率的一半,但心理上每一次都覺得比姐姐加薪還不情願。的士商會的理由是:鑑於保費、維修費大增,又要追上通脹,希望通過加價改善司機待遇,吸引年輕人入行。有興趣你可以翻查各年新聞,這理由翻來覆去沒變過,用詞都幾乎一模一樣!事實是自2011年到現在的五次加價,起錶價由二十元到二十九元增幅45%,比同期間通脹增幅還多30%,而之前香港交通部的報告顯示,的士出事率是私家車的十六倍!

  我也遇過不少好心的士司機,猶如一股暖流傳遞人間。然而整體的士體驗確實不及日本、新加坡甚至泰國好。這就如一家公司只考核員工銷售業績,其他如品牌意識、競爭規則、團體共同利益等統統不理,最終形成了一股並不友好的氛圍,員工沒有歸屬感,也沒有職業責任感,反倒是積纍的怨氣無處發洩。

  前幾天不是有個Uber Black司機的獵艷史火爆全網麼?場面頗為性感,聽下來甚至有點面紅耳赤。在我的想像空間\xf9堙A那一定是個外形不錯的男人,車\xf9埵陪絳痋A還有淡淡的香水味,與同樣做計程服務的的士司機兩個世界。

  若靠制定標準來提高服務,可參考日本:七十五歲以下、十年以上駕齡、三年良好記錄;新加坡:職業執照記分管理制度;韓國:依車身顏色分等級和價格。其實加價在所難免,但若不用心改善,只為加價,怎會你情我願?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