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選短兵相接 盤算贏的策略

台灣的大選在三組政黨候選人完成正式登記之後,形勢再現變化。藍綠票源回流,而台灣民眾黨的「柯盈配」民調及人氣下滑。如果局面持續,將成為兩大一小的格局,選戰贏的策略,操作變數增多。

在選戰中,固然會有鐵桿的選民一路相挺到底,不過也有些選民不喜歡浪費了手中的一張票,因此轉投給更有希望當選的候選人,這就是台灣選舉所謂的「西瓜效應」,或稱「棄保效應」。如果三黨支持率繼續朝兩大一小發展,也就是大約為四:四:二,其中的兩成選票,就成了兩強相爭的票倉。因此兩大黨在戰術除了盡量拉檯自身聲勢,同時也避免第三勢力過早泡沫化,失去牽制主要對手的力量。

今年的競選前半段,柯文哲原本左右逢源,穿梭於國民黨和郭台銘之間,與侯友宜的支持率呈麻花交纏,不過在藍白合破局,國民黨堅壁清野之後,最新多家民調顯示藍營票源歸隊,猶豫的選民減少一成。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柯文哲的支持率已壓低到百分之二十的邊緣,面臨兩成防線的壓力,但其年輕支持者仍是三組人選中最高的一組。

一般認為,如果柯仍然全力造勢,鞏固青年選票不致流向綠營,就有利藍營;反之,若在競選過程有所保留,就益於綠營。柯的支持者,如果影響勝負,這可能是台灣過去大選罕見現象。

民進黨過去的選戰之中,二○○八年算是遭遇最強逆風的選舉,即使如此,民進黨還拿到百分之四十的選票,這是民進黨的最差得票率。反觀今年,民進黨雖有執政包袱,但整體看起來,情勢不致壞過二○○八年。因此有民調專家預估,其得票率可能從四成到至少四成三。還有評論指出,民進黨在此情況下,可能的策略是回歸基本盤,偏向「抗中保台」等挑動敏感的族裔關係,但如果真如此,等於坐實台獨傾向,也埋下選後兩岸不安的因素,增加了重啟交流的困難。

相對說來,國民黨的歷次選舉之中,情況最差的是二○一六年「換柱」那年,但保底也有百分之三十五。這個得票率在兩強相爭的情況下無法勝出,但在三足鼎立的選局,接近四成就有勝選的機會。從目前「侯康配」後氣勢重振,即使在台灣南部綠營地盤的台南造勢,也聚集近年少有的三萬人潮。客觀的說這是八年以來藍軍最團結的一次,也有人認為,國民黨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得「打賴不理柯」,盡量同時壓低綠白陣營的支持度,才有機會突破重圍。

台灣的選舉在最後階段日趨緊繃,而且在「西瓜效應」下,選票有機會向藍綠兩方靠攏,年輕選票和中立選民一旦面臨棄保效應,這些選票流向是選戰最後重要關鍵之一,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也考驗候選人最後時刻的戰力。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