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從甘迺迪遇刺到愛潑斯坦醜聞,政府當局早已失去公信力
數十年來,中情局一直淡化其對李·哈維·奧斯華(Lee Harvey Oswald)在刺殺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前的行蹤所掌握的訊息。國會一個特別小組新近解密的文件證實,一名代號為「霍華德」(Howard)的情報官員——真名為喬治·喬安尼德斯(George Joannides)——曾負責監督一個與奧斯華有聯繫的古巴組織。中情局長年堅稱「霍華德」從不存在,事實卻恰恰相反。
《華盛頓郵報》記者積克曼(Tom Jackman)本週報道指出,奧斯華在甘迺迪遇刺前三個月,曾主動接觸這個獲中情局支持的反卡斯特羅組織,並暗中提出要提供協助。遺憾的是,這項震撼性的發現——過去被視為子虛烏有的陰謀論——卻被另一則政治風波所掩蓋:總統特朗普與其「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支持者間的爭執,起因是白宮宣布不會公布與性販運犯人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有關的資料。
這兩宗事件並非全然無關。政府多年的遮掩與誤導,早已導致民眾對體制的信任崩潰。而特朗普對「深層政府」(deep state)長年的不斷攻擊,更加劇了這場危機。如今,無論是司法部還是情報機構,都難以令對制度早已心存懷疑的民眾相信,愛潑斯坦與權貴人士之間的交易真的已無更多內情可說,其中自然包括與特朗普本人的關聯。
本週的情勢,也顯示出即使是特朗普本人,亦無法輕易改變基本盤的想法。週四,他指示司法部向法官申請公開與愛潑斯坦案有關的「所有相關」大陪審團證詞。而就在此消息公布前不久,《華爾街日報》報導指,早在2003年愛潑斯坦50歲生日當日,特朗普曾為其生日冊塗鴉了一幅裸體女子素描,並寫下「願你每日都有精彩的秘密」一語,特朗普本人則否認此事。
特朗普這番態度轉變,與他前一日的言論形成鮮明對比。當時他還指愛潑斯坦事件是「騙局」,並猛烈批評希望了解更多資訊的支持者。他口中的「證詞」——若法官最終允許公開——也只是案件調查所得證據的冰山一角,其中可能根本不包括所謂的生日信件。
美國人感到懷疑,實屬情有可原。本週路透社與益普索(Ipsos)合作的民調顯示,有多達69%的美國人認為聯邦政府正在隱瞞愛潑斯坦客戶的細節。本月初的CNN民調則指出,僅有3%的受訪者對政府在愛潑斯坦案中公布的資訊感到滿意。
固然,司法部在愛潑斯坦案,或其他任何案件中,都有充分理由不公開原始調查資料。檢察官若公開那些未足以起訴、但在卷宗中被提及之人的名字,極可能對其名譽造成損害。此外,亦需顧及受害人私隱。
但問題在於,正是特朗普政府過去曾不負責任地煽動過這些陰謀論,如今終於自食其果。2019年愛潑斯坦在聯邦羈押期間死亡後(被官方判定為自殺),特朗普曾轉發一則陰謀論貼文,聲稱愛潑斯坦「掌握克林頓的情報,如今已死」。今年2月,白宮還向保守派意見領袖分發了一疊據稱是「愛潑斯坦檔案首章」的文件。司法部長邦迪(Pam Bondi)5月曾聲稱,愛潑斯坦與兒童有關的影片多達數以萬計,還說「名單就在我桌上」。而她的發言人如今卻改口稱,根本沒有這份名單。
美國這種政治偏執的文化,並非近年始有。數十年來,社會菁英一再辜負人民的信任,導致政府公信力陷入危機。五角大廈文件揭露政府對越戰撒下謊言,最終導致58,220名美國士兵喪生;水門事件更揭示了一場直達權力核心的真正陰謀。
甘迺迪遇刺時,有高達四分之三的美國人相信聯邦政府多數時候會做正確之事。自2007年起,這個數字從未高於三成。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美國以偏頗情報作藉口發動先發制人侵略。特朗普在2016年的勝選,正是對這些累積失敗的回應。
2020年,有51名前情報官員聯署公開信,堅稱亨特拜登(Hunter Biden)的電郵外洩「具有典型的俄羅斯資訊戰特徵」,結果事後證明,電腦與郵件都是真實的。拜登競選團隊知悉真相,卻仍向社交平台施壓封殺相關報道。這批官員同樣隱瞞拜登身心狀況的退化,只為保住2024年勝選機會。
當然,互聯網上流傳的每一個陰謀論都不必然真實,司法部也不應為了取悅陰謀論者而隨意解密調查檔案。即使將愛潑斯坦案卷全部公開,內容若無特別之處,仍無法令造謠者收聲,他們會繼續虛構新的理論。
但若不是社會制度多番失誤,或領袖本身不斷擴音這些失誤,美國人也不會如此容易陷入疑神疑鬼之中。政府當前最大挑戰,是設法重建與人民之間的信任。可惜的是,如今太多官員仍在破壞這項努力。
《華盛頓郵報》社論立場說明:
本欄文章為社論,代表《華盛頓郵報》作為一間新聞機構的觀點,經由社論委員會成員共同討論並撰寫而成,獨立於新聞採訪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