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為了促成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峰會、與中國達成貿易協定,特朗普已經軟化了自己對華的言辭和立場,尤其是競選期間他那些關於對華貿易赤字和由此造成的就業流失的強硬表態。
特朗普曾表示,會以「非常友好」的方式與中國鬥爭。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指,目前特朗普正聚焦與北京達成協議並慶祝勝利,而不是解決美中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他與幕僚開會時,往往發出不那麼強硬的聲音。
《大西洋月刊》撰文指,特朗普上台時相信他能在24小時內促成俄烏停戰,但普京對美國一再要求停止攻擊的呼聲置若罔聞。這讓特朗普「下不來台」,所以對習近平的會晤不能再有閃失。美國容許英偉達恢復向中國出售H20人工智能芯片後,政府發言人表示,所有貿易決策都由特朗普拍板。
為了進一步緩和與中國緊張局勢,美國官員正準備推遲關稅休戰期原定8月12日到期日,屆時對華關稅本應恢復到145%。上周,國務卿魯比奧表示,特朗普與習近平之間很可能舉行峰會。作為參議院最強硬的對華鷹派人物之一的魯比奧說,他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進行了「非常建設性和積極」會談。
與此同時,部分政府官員正專注於讓中國同意採購一定數量、具體內容尚未確定的美國商品和服務,知情人士說,這或許能緩解特朗普對貿易赤字的擔憂,但長期來看並不能真正縮小巨大的貿易差距。
然而,上個月在倫敦的貿易談判期間,商務部長魯尼克表示,近期實施的出口管制,雖然在官方上是出於國家安全理由,但也旨在「惹惱」北京。本周,他和貝森特以及白宮人工智能和加密貨幣事務負責人直言,允許向中國出口部分技術水平較低的英偉達芯片,確實是正在進行貿易談判的一部分。
這引發了外界對於特朗普在談判中是否會在中方要求下,在國家安全措施方面「讓步」的疑問。知情人士透露,強硬派擔心,進一步放寬芯片管制看起來不可避免。
知情人士說,特朗普這種「靈活」的策略,以及不再遵循此前承諾強硬政策,令政府內部和外部顧問都感到擔憂。他對中國的溫和態度,已經令顧問團隊內部出現分歧,有人希望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亦有人支持採取更溫和的方式。
對於兩個大國的關係,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近日發表2025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指中美關係及關稅影響已成為美國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但中國市場仍是企業維持全球競爭力的關鍵。該調查發現,有破紀錄數目的成員表示,今年他們沒有新的對華投資計劃;表示可能將業務遷出中國的企業數目亦創新高。會長譚森指,在華企業目前的獲利能力比幾年下降,但包括聲譽、監管及政治在內的風險正在增加。他表示,特朗普與習近平會晤可能會緩和緊張的雙邊關係,商界都非常支持兩人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