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暴雨|團體倡6招提升各區防洪能力 冀打造「海綿城市」減水浸風險 

本港上月經歷「五百年一遇」的世紀大暴雨,多區出現嚴重水浸淪為澤國。立法會「A4聯盟」聯同香港社建協會等多個專業組織今天(3日)提出6大建議,包括要求政府盡早提升本港的防洪與排洪能力,透過科技與大數據結合天氣預報,盡早預測各區水浸情況並作出資源調配;又建議加強對違規僭建物的執法,冀特區政府將香港全方位建設成「海綿城市」,提升防洪能力。 

立法會新界東南議員林素蔚建議政府加強高地截流,指這市區防範水浸的嶄新策略,適合香港山多平地少的地型,透過將雨水從半山進行截流,經雨水排放管道直排大海,有效減少流經下流地區的雨水,避免雨水積聚。林素蔚建議渠務署可以在全港探討推展高地截流工作的可行性,研究興建雨水排放隧道的具體地理位置,以收集極端天氣下的雨水,避免其從半山沖至下流地區。

林素蔚建議政府加強高地截流工作。黃子龍攝
林素蔚建議政府加強高地截流工作。黃子龍攝

 

鄧肇峰就世紀暴雨期間黃大仙嚴重水浸。黃子龍攝
鄧肇峰就世紀暴雨期間黃大仙嚴重水浸。黃子龍攝

 

世紀暴雨期間黃大仙發生嚴重水浸。資料圖片
世紀暴雨期間黃大仙發生嚴重水浸。資料圖片

 

世紀暴雨期間黃大仙發生嚴重水浸。資料圖片
世紀暴雨期間黃大仙發生嚴重水浸。資料圖片

 

世紀暴雨期間黃大仙發生嚴重水浸,黃大仙廣場北館低層被淹沒。資料圖片
世紀暴雨期間黃大仙發生嚴重水浸,黃大仙廣場北館低層被淹沒。資料圖片

 

世紀暴雨期間柴灣環翠邨停車場水浸,有車輛被淹沒。資料圖片
世紀暴雨期間柴灣環翠邨停車場水浸,有車輛被淹沒。資料圖片

 

世紀暴雨期間筲箕灣耀東邨發生山泥傾瀉。資料圖片
世紀暴雨期間筲箕灣耀東邨發生山泥傾瀉。資料圖片

 

立法會九龍西議員梁文廣表示,現時本港在大坑東、上環及跑馬地皆設有蓄洪池,他以大坑東為例,蓄洪池總容量10萬立方米,雨水可從入水口暗渠引流貯存,再排放至大海,確保下游居住人口安全。他建議在香港各區的水浸黑點附近建設地下蓄洪池,又認為應優先處理特別低窪地區及過去常出現水浸的區域,又強調有關建議並非讓政府「大興土木」。 

世紀大暴雨當天,黃大仙多處水浸成「水都」,本身是測量師、香港社建協會主席沙田市中心分區委員會副主席的鄧肇峰早前到當地實地勘察,發現區內不少排水或截水裝置被樹葉枯枝堵塞。他表示,隨著城市化發展、地面徑流增加,以及洪泛平原減少,加上極端天氣影響,本港低窪或沿海地區發生水浸的風險隨之上升。 

鄧肇峰建議政府可就今次黃大仙水患,制定「防洪三招」,包括在獅子山南面由東至西建造截流工程,引流到西面連接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經昂船洲附近海岸排出;又建議在在黃大仙祠以東,即停車場舊址,建造蓄洪池管理雨水溢流流量,而貯存雨水可用作洗街等多元化用途;在本港多個水浸黑點增加馬路邊去水用的集水溝(即俗稱咖喱缸)的數量,減少暴雨期間去水位被垃圾堵塞所造成的影響。 

有黃大仙地區幹事表示,因應2014年3月龍翔道發生水浸,當局曾考慮在摩士公園新建一個蓄洪池,項目原定已2015年完成研究並建議,惟延至2019年才立項,現時工程仍在規劃設計中,動工遙遙無期,又對黃大仙中心發生水浸至今仍未完全清理工作感惋惜。

記者:黃子龍 

—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