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銳潔 中國)
日前,一則名為「我幫全村的老人,拍好了遺照」的短視頻登上熱搜。視頻中拍攝的14位老人,年齡最大的今年已經83歲,最小的僅有50歲。他們精心打扮過後,坐在吳木良在村口臨時搭建的紅色背景板前,希望在鏡頭裡留下自己最美的樣子。
視頻發出後自然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有網友認為給老人拍遺照是件很忌諱的事情,但也有人說「外婆的遺照就是我親自拍的,笑的又燦爛又漂亮」,還有的人說「外公的遺照是從身分證上摳下來的,葬禮那天我看著照片,總感覺這不是我熟悉的那個會悄悄塞錢讓我買糖的那個,把所有愛都給了我的人」……種種觀點皆指向一處–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的最後一次離別,換言之,也是我們的教育文化裡較為欠缺的一項:死亡教育。
作為中國人,從小到大,我們似乎都很避諱談及死亡,似乎談論死亡是極其不吉利的事情,就連與「死」諧音的數字「4」也要儘量迴避。但每個人在出生時就確定了這一生必然經歷死亡,越是對死亡避而不談,死亡對於我們就越是神秘而不可理解、不可接受。
也正是因為這份避而不談,讓我們對死亡總是沒能做好準備,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能留下一張照片,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後人都留下無盡的遺憾。
比起死亡,更可怕的是被遺忘。活著的意義在於被記住,遺忘才是真正的死去。沒有人不害怕死亡,但當生命終將要走到盡頭,不如微笑著留下生命的痕跡,遺照,更像是我們來過世間的證明。
「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雖名為談死,實乃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