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近期致命風暴 是週期強降雨表現

通勤者穿梭被水淹沒通往洛市中心聯合車站主層月台人行道。洛杉磯時報

隨著加州從為期兩週致命大氣河流中走出來,一些氣候研究人員表示,近期風暴似乎是加州史上經歷過週期性強降雨的典型表現,而不是全球變暖的結果。

《洛杉磯時報》報道,儘管科學家們還在研究造成19人死亡和高達十億損失的風暴規模和嚴重程度,但初步評估表明,嚴重破壞主要與加州史上旱澇循環、山地地形和老化防洪基礎設施有關,而非改變氣候的溫室氣體。

儘管媒體和一些官員很快將一系列強風暴與氣候變化聯繫在一起,但研究人員表示,尚未看到證據。取而代之的是,自1800年代專家開始保存記錄以來,三年嚴重乾旱後意外雨雪襲擊似乎與加州每十年或更長時間襲擊一次的其他大風暴相似。

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氣候科學家格舒諾夫(Alexander Gershunov)說:「倘若風暴是由全球變暖引起,這就如同打破紀錄運動員服用類固醇一樣。」

加州氣候學家安德森(Mike Anderson)表示,最近一系列大氣河流傾瀉在西海岸是個嚴峻提醒,在如此乾燥的地方,突然洪水也可能帶來災難。

風暴新聞和社交媒體圖片令人痛心,巨大海浪摧毀海堤和碼頭, 強風將樹木連根拔起,決堤堤壩淹沒汽車。

暴風雨還替內華達山脈帶來許多降雪,達到同期平均降雪量的百分之250。聖塔芭芭拉西北約15哩處的卡丘馬湖水庫容量在一日內就從百分之36暴漲至近百分之80。

美西天氣和水極端事件中心數據顯示,到1月17日,加州已達年平均降雨量百分之85.3,截至週三,積累其年均總量的七成左右。

上個世紀,南加州曾經歷1938年大洪水,當時造成一百多人死亡、數千人無家可歸,促使官員在洛杉磯河上鋪設混凝土防洪。其他強風暴則發生在1964年、1969年、1982年、1986年、1995年和2005年。

2017年襲擊加州的一系列破壞乾旱的大氣河流侵蝕奧羅維爾大壩主要和應急溢洪道,迫使數千名居民撤離。

科學家們指出,氣候模型預測,由於全球變暖,海洋變暖和大氣層變得更加乾涸,導致更頻繁的特大風暴。

洛杉磯加大氣候科學家斯溫(Daniel Swain)坦言,近期風暴系統無法與上個世紀持續時間極長的風暴相提並論,但更具破壞性風暴前景引發升級防洪基礎設施的呼聲,敦促民眾努力收集和儲存水以供未來使用,未來幾代人將面臨巨大問題。

本月風暴為加州乾旱提供急需的緩解,洛杉磯加大氣候科學家威廉姆斯(A. Park Williams)表示,大乾旱可能持續到2023年,與1500年代後期另一場大乾旱持續時間相當。

他說:「地表水能快速重新注滿水庫,但幾十年來一直以極快速度開採的地下含水層卻很不易恢復。」

科學家們強調,未來這種乾濕交替強度將因乾旱、氣溫上升和人類對自然水資源的持續開發而加劇。

這些波動不僅將考驗人類抵禦更猛烈風暴的能力,也將永遠改變當地動植物生態循環,沙漠龜、仙人掌、狐尾松、巨型紅杉、奇努克鮭魚、約書亞樹等正處於進化十字路口。洛杉磯訊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