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中美日前在瑞士日內瓦達成階段性關稅協議,聯合國戰略智庫基金會執行主席、哈佛大學美中經濟交流委員會專家趙雲龍博士接受本報專訪指出,此次談判雖屬權宜之計,惟已明確釋出雙邊「合作勝於對抗」的強烈信號,短期內有助穩定雙邊經貿與全球市場信心。
趙雲龍表示,雖然中美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差異,但過去半世紀的經濟深度融合已使兩國難以脫鉤。「中國需要美國市場,美國也離不開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他指出,此次談判的核心原因,正是雙方企業界與消費端對對抗性關稅的「不能承受之重」。
根據協議內容,美方將對中國大多數商品關稅從高達145%調降至30%,中國則對美國商品維持約10%的關稅水平。趙雲龍認為,此一降稅安排符合雙方利益:中國中小企業可藉此加快出口腳步,減少倒閉潮,而美國則可儘快進口廉價商品,緩解通脹壓力並補足聖誕採購缺口。
針對未來90天的「暫停關稅期」,趙雲龍坦言這是美方常用談判策略,「川普政府希望藉機重組供應鏈,將部分產能轉往越南、印度等國家」。但他也強調,短期內大規模轉移仍面臨地緣、勞動力與基礎建設限制。
從戰略角度觀察,趙雲龍指出,川普政府當初貿然挑起關稅戰「缺乏完整論證與現實評估」,高估自身籌碼,低估中國應對能力。如今美方深知,中美經濟相依性高,貿易戰無法取得單邊勝利。
對於中國企業如何應對,趙雲龍建議可趁低稅窗口期加速出口,尤其耐用品與可久存商品,另有企業考慮經第三地轉口或轉向內需市場。「但無論如何,中國中小企業目前普遍艱難,外資撤離、內部消費低迷,都讓企業主面臨抉擇。」
他也指出,關稅戰讓不少華人企業首當其衝,許多身處中美兩地的華商選擇觀望或暫離市場。「打貿易戰就像豬八戒啃豬蹄,自傷骨肉」,趙雲龍以幽默語調說明兩國若繼續強硬對抗,終將皆損。
談及「中美脫鉤論」,他直言此論調在經濟層面難以落實。中國在鋼鐵、塑膠、布料等基礎製造業產量均居世界第一,美國商界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
他更以歷史為鑑指出:「沒有一個大國願意輕易放棄世界第一的地位,美國也不例外。」
「關稅戰沒有贏家,只有受害者。」趙雲龍強調,未來雙邊能否穩定發展,仍需仰賴務實對話與共同利益,而非一意孤行的對抗政策。
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聯合國戰略智庫基金會執行主席、哈佛大學美中經濟交流委員會專家趙雲龍博士。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