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協議背後藏金融戰 關鍵在美債與美元地位

針對日前中美於瑞士日內瓦達成90天暫時降稅協議,瑞士銀行董事總經理、資深財經專家林日昇博士(Evans Lam)接受本報專訪指出,外界普遍將本輪談判視為關稅貿易協議,實則背後核心問題是金融博弈——聚焦於美元國際地位與美國國債的流通與承接。

林日昇直言:「這不是單純的貿易戰,而是中美之間的金融戰。」他指出,特朗普政府真正關注的,不是貿易逆差,而是如何維持美元作為全球唯一結算貨幣的地位,以及如何穩定中國作為美債主要持有國的角色。

根據林日昇分析,美國當前國債總額已突破36兆美元,若無法確保國際市場對美元與美債的信心,利息支出將嚴重侵蝕財政。林日昇指出,中國目前僅持有約7,500億美元的美債,遠低於8年前的2兆美元,並將部分資金轉為黃金儲備,引發華府警覺。

「特朗普會要求中國在未來貿易盈餘中,一定比例用於購買美債,同時在外匯儲備中提升美元占比,甚至要求中國未來所有對外貿易都以美元結算。」林日昇認為,這將成為雙方談判的核心條件。

此外,林日昇也提及過去中國曾嘗試推動「去美元化」策略,包括金磚國家共同貨幣倡議、東盟區域貨幣計畫等,雖尚未成形,但已對美元信心造成一定衝擊。

對於當前90天「緩衝期」的實質意義,林日昇表示,此舉將有助於市場暫時穩定,但關鍵仍在於雙方是否能在美元、美債與資金流動等關鍵金融議題上達成妥協。他預估今年內中美局勢將保持平穩,但2026年美國中期選舉前,雙方可能再次出現波動,「特別是在政治需要時,雙邊摩擦易被操作成選舉工具。」

對此,他建議華人社區與投資人需密切關注談判內容中的「金融條款」,而非僅限於表面關稅數據。「這不只是商品價格問題,更關係到全球資金的走向與美元體系的穩定。」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瑞士銀行董事總經理林日昇博士指出,中美談判實為金融角力,關鍵在美元與美債的全球地位。 受訪者提供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