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遊民無家可歸等問題 芝市長擬推微型住宅項目

芝加哥計劃興建「微型住宅」讓無家可歸者使用。

南華埠雅珠街的橋墩下的人行道,常年被一群遊民霸佔。梁敏育攝

唐詩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謂:「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針對居無定處、風雨無瓦蓋頭的困境,用於今時今日的夜宿街頭的遊民而言,確實是最貼切的寫景。

近日,芝加哥市長羅麗萊德福特在11月通過2023年的財政預算中,計劃將300萬美元的聯邦政府撥給芝加哥的新冠病毒疫情的紓緩刺激資金用於興建一批「微型住宅項目」(Chicago Tiny House),儘管芝市用於經濟適用房投資的金額只是小部分,但市長萊德福特表示,人們必須啟發自己發揮創造力,興建微型住宅是一項有意義的創新,芝市與社會慈善機構等必須應該興建微型住宅,讓無家可歸者也有自己的家。

「微型住宅」的概念與倡導人是布萊恩克倫(Brien Cron)。克倫表示在10年前,他在活德士托克(Woodstock)時, 說服市長改變了一項政策,該政策是禁止住在收容所的人獲得公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現年51歲的克倫稱,生活總是起伏不定,他總認為讓人們的生存的更容易,是人們應該做的事情。布萊恩克倫一直投入的參與市府對無家可歸者的宣傳與推動的工作。

負擔得起解決方案
如今,不少微型住宅已經在美國其他地方起飛,包括中西部的幾個州,如今得到芝加哥市長羅麗萊德福特的認同與支持,克倫表示將讓芝加哥市的遊民不久的將來,都可以住進自己的溫暖的小窩。但他也批評芝加哥市府機構的「繁文縟節」與政治因素,讓項目不時出現阻力。

「微型住宅」的概念與倡導就是協助人們在失去了工作、也面臨房貸壓力、失去抵押貸款而物業將被銀行取消抵押屬權;微型住宅就有用武之地,它們是住房市場負擔得起的解決方案,也將為社區提供解決無家可歸者的問題。

「微型住宅」成立於2017年的非營利組織,提議建立廉價和小型住宅單元的生態系統,為住房不穩定的人們提供住所。

在前市長拉姆·伊曼紐 (Rahm Emanuel)的領導下,曾短暫考慮過此項目,可惜當年沒有獲得足夠的動力與資金協助。猶記得前市長伊曼紐在2011年就職典禮上,曾誓言要讓常年蝸居在華克街底層的遊民、特別是退伍軍人有屬於自己的家,可惜當年無法如願。直到2022年芝加哥現任市長萊德福特計劃動用300萬美元的聯邦Covid-19 紓緩刺激資金。

微型住宅將是長期的
房屋署發言人尤金娜歐爾(Eugenia Orr)在聲明中表示,這些面積為500平方英尺的微型住宅在施工後,將在兩到五個城市擁有的地塊上構成一個「微型社區」,平均每個地塊有兩到四套住宅。微型住宅將是長期的,根據芝加哥建築規範,配備供暖、管道和其他必需的功能。這些結構不會是移動的,這與構成芝加哥地區某些地區現有社區的房車房屋(RV HOMES)不同,目前芝市試點項目的具體地點尚未確定。

尤金娜歐爾聲稱, 雖然該項目旨在解決無家可歸問題,但芝市歡迎合特定的族群,例如退伍軍人、新媽媽、LGBTQ 青年和高中生或大學生。她還列出了「非傳統」學生、年輕專業人士和「有限股權合作社」的成員,「有限股權合作社」是一項房屋所有權計劃,居民購買綜合體的一部分並在未來可以轉售。

期待得到社區的支持
當被問及上屆政府為何取消微型住宅提案時,歐爾表示芝加哥的「原始微型住宅」,一直是歷史悠久的馬車房(Historic Coach House),但從1957年開始,小型住宅在芝市不合法,但隨著去年對住房法的修正,此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歐爾指出,微型住宅並非一個新概念,相反的,是對芝加哥歷史的重新回顧。這項新舉措將考慮微型房屋社區,未來如何能改善居民的生活。

微型住宅項目的支持者表示,該試點為努力尋找經濟適用房的居民提供了庇護所和隱私,而且還提供了急需的歸屬感。房屋署發言人尤金娜歐爾表示,試點還包含一個社區中心或其他聚會的場所,並且靠近雜貨店和公共交通,讓居民能夠融入社區組織。

在距芝加哥約180英里的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機場附近倉庫區的一座教堂旁邊有1.5英畝的空地。圓環城市村莊 (Circle City Village)非營利組織董事會的副總裁萊恩海斯(Ryan Hayes)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在那裏有18個小房子組成的微型住宅社區。海斯表示自2017年以來一直與其他人一直致力於實現此願景。該項目目前處於籌款階段,但將由三個不同的社區組成,每個社區都有六個帶廚房和管道的補貼單元。居民之間也依據規定的基本規則和流程進行自治與管理。

海斯與歐爾、卡倫的想法相似,他同意微型住宅會減輕沒有固定住所的人的孤單感。他還說,孤獨會產生相應不好的效應,讓無家可歸者失去了聯繫和計劃,在微型住宅社區中,能改善他們的處境。他們期待得到社區的支持,因為遊民的問題也困擾著社區人們的生活。

在中西部,威州的密沃基市(Milwaukee,Wisconsin)正在考慮為退伍軍人建立一個小型家庭社區,而州首府已經於密沃基市存在一個由小型單元組成的「佔據首府」綜合體,並以反對經濟不平等的 「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命名。 堪薩斯城(Kansas City)也在一個小村莊里安置了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

Bring Chicago Home聯盟,呼籲市長支持提高房地產轉讓稅以資助無家可歸者的服務,他們稱任何對經濟適用房的投資都很棒,他們也感謝市長在微型住宅項目中的支持。

「芝加哥無家可歸者聯盟」(Chicago 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在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估計,芝加哥有超過65,000名無家可歸者。

Bring Chicago Home提案相比,芝市長萊德福特的微型住宅計劃相形見絀,該提案旨在提供至少100萬美元的房產銷售稅,未來可以容納12000名遊民。例如在南華埠的雅珠街的橋墩下,就終年居住著一群遊民,他們表示不願意住進遊民之家或收留所,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認為「沒有自由與個人隱私」,但如果有單獨的微型房子,相信他們是願意搬進去居住的。

芝市長的2023年預算包括超過2億美元的無家可歸者預防投資,這些投資經過調整以將快速安置單元的數量從800個增加到1,200個。她還表示,將心理健康預算從她第一個支出計劃中的1200 萬美元增加到今年的8900萬美元。

總而言之,政府是無法幫助所有的無家可歸者,但期待推動可負擔得起的住房,讓社區重新蓬勃發展,重新回到安靜寧謐的環境,就是居民未來的願景。

本報芝加哥訊

美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