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人的定義

(森 美)

  意大利經濟學家Carlo M. Cipolla在《The Basic Laws of Human Stupidity》中講述人類對愚蠢的看法,他指出人對聰明和愚蠢的看法常有謬誤。

  他認為我們低估了世界上蠢人的數量。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蠢人,只是我們不知道、不察覺也不承認,所以我們覺得身邊蠢人的數量少於實際。這是因為我們被人的學識或形象蒙蔽,比如覺得有學歷、職位高、掌權者或年紀比自己大的都較為聰明。偏偏每個界別都有蠢人,數量還較實際多。

  舉教育為例,人總覺得讀過書的人很聰明,所以現今社會有讀書的人較多,但實際上我們卻知道有些人讀書很多,但增長的只有知識,而非智慧。即使讀了大學,他們也可以是愚蠢的。至於職業,某些職業比如醫生、老師、工程師或執法人員,你都因為他們的權威而覺得他們聰明,但他們當中其實也有蠢人。這位經濟學家甚至極端地認為拿諾貝爾獎的人當中也有蠢人。

  當然我們會問,怎樣定義蠢人?他定了一個標準,從人所做的事和所想的方向有沒有利己利人來定義。分野在於,如果一個人做的事利己利人,他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他做的事只利己而不利人,便屬於土匪的行為,因他只看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的利潤,是「大賊」。不過,他們還是對世界有丁點兒的幫助;如果他做出利人不利己的事,對世界無助;如果他做出既不利己又不利人的事,他就是真正的蠢人,而且對於世界是災難性的,因為他做出很多對世界毫無益處的事。

  若以這個標準來定義愚蠢,確實與知識無關。有些人就是專做既不利人又不利己的事,在他的理論中,蠢人所做的事對大家並無益處,而我們也低估了蠢人對世界的破壞。我覺得雖然蠢,但起碼只是沒益,不是有害,他在這方面說得過分極端。不過無論怎樣,我們也不要以此來挑剔別人,應要警惕自己,做每件事都問問自己,有沒有做了蠢事,有沒有利己利人。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