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
勞工部數字顯示,全國截至2月份共有1000萬名自僱人士,比新冠疫情開始時多出40萬人,反映不少民眾在疫情期間辭職後另謀出路給自己當老闆。不少人現身說法表示,自僱的確讓他們生活更自由,但其他方面也要付出代價,並非百利而無一害。
《華爾街日報》報道,不少自僱人士形容,擺脫僱主掣肘後能夠重拾對工作的熱情,而且作息時間完全由自己掌握,因此生活質量有所改善。也有人表示,他們過去2年存起了可觀儲蓄,而且就業市場人手不足,就算自僱之路走不通,也可以維持一段時間,大不了最終再去找份工作。
但條件較差的人表示,家中缺乏足夠儲蓄,特別是年初股票市場動盪,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情況變本加厲,連月來通漲加劇,使得他們的存款日益減少。此外家中若想置業的話,銀行對自僱人士態度非常謹慎,獲得貸款的難度較大。
新澤西州的卡梅倫戈(Lisa Camerlengo)表示,自己同時經歷了自僱的苦與甜,45歲的她先後受聘於多間顧問公司,去年7月辭去全職工作創業,專門提供品牌策略和傳訊服務,好處是自己多數在家工作,不用為置裝和通勤耗費太多,但其他生活開支卻明顯上漲,比如房租就增加了約200元,連同食物、汽油、醫療和牙醫保險的費用,現在已難以儲蓄。
另一些人轉為自僱後,發現申請房貸比想像中困難。49歲的洛爾(Wayne Low)表示,自己在銀行工作17年,一直負責財富管理,2020年思考事業方向後毅然辭職。他形容,現在再也不用每天工作11小時,多年累積的人脈也為他帶來不少客戶,但兩夫婦打算在紐約置業時屢屢碰壁,就算租房也面對不少困難,銀行和業主紛紛表示,由於他每月收入不穩,因此難以接受,最後兩夫婦只能選擇地段較差的房屋。
對於自僱人士申請貸款的問題,馬里蘭州桑迪春天銀行(Sandy Spring Bancorp)的代表解釋,大部分業者會要求自僱人士提供兩年稅表,藉此判斷對方是否有能力償還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