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時腐敗何時止

經過三年血與火的淬煉,烏克蘭已從完全依賴西方軍援,發展出擁有718家軍工企業、30多萬員工的國防工業體系。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棘手難題——腐敗的幽靈正藏在戰時陰影中伺機而動。烏克蘭國防採購局的審計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多,數十份軍購合同未授予報價最低者,反而選擇了價更高的投標,差額累計至少約1.29億美元。

烏克蘭國防工業的崛起是戰爭壓力下的奇跡。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時,烏克蘭的砲彈儲備僅能維持約兩個月,被迫通過中間商從全球緊急回購武器。如今,該軍工企業已從戰前的297家增至718家,軍工業成為烏克蘭經濟的重要支柱。

無人機產業尤為引人注目。烏克蘭計劃在2026年年產800萬架無人機,用於偵察和攻擊。相較之下,俄羅斯2026年的無人機產量預計僅200多萬架。

隨著國防預算膨脹,腐敗問題日益凸顯。8月烏克蘭國家反腐敗局逮捕了4名嫌疑人,包括澤連斯基所屬「人民公僕黨」的議員庫茲涅佐夫。嫌疑人被指控以遠高於市場價格簽訂軍購合同,包括無人機零部件,從中收取30%的回扣。

審計發現,從去年初到今年3月,烏克蘭軍方簽署了數十份合同,存在交付延遲、不完整交付,甚至預付款支付後武器根本沒到貨的情況,部分合同簽署前甚至沒有核實中標公司是否具備製造能力。

軍購體系中的結構性漏洞為腐敗提供了溫床。採購局在83%的合同中使用了中間商,而不是直接向製造商採購。這些被稱為「特許出口公司」的中間商,多年來一直將烏克蘭武器出口至戰亂中的非洲和中東國家。俄烏戰爭爆發後,他們轉而從這些國家進口武器,代表國防採購局與製造商洽談合同。

武器供應商格局也極為碎片化,超過2000家武器供應商中,大多數為初創公司,還有一些是規模極小的地下作坊。總統顧問卡米申指出,在26家公司生產的35種水面或水下無人機中,真正成功擊沉俄軍艦船的僅有3種型號。

烏克蘭的腐敗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關注,西方支援烏克蘭的資金屢屢出現去向不明的情況。面對腐敗挑戰,澤連斯基表示,「對腐敗只能是零容忍,要落實團隊合作以揭露賄賂行為,最終做出公正判決。」國防採購局正在探索新的採購模式,建立了一個網上平台,讓前線指揮官可以直接從供應商那\xf9媮妎R無人機,繞過繁複的軍方流程。國防部和財政、稅收和海關政策委員會提交了四項法律草案,涉及稅收、海關、預算立法和《刑法典》的修訂,旨在改善國防工業生產環節的問題。

歷史上因軍隊腐敗而致國家覆亡的教訓屢見不鮮。在戰場中失敗,通常不是單一因素所致,但是後方的腐敗最能侵蝕前線軍隊的戰鬥力、凝聚力與關鍵資源,最終導致政權崩潰。今時今日剋扣軍餉、挪用經費這種伎倆顯然難以奏效,但換個招數,通過軍工生產來發國難財不是不可能。軍隊腐敗,一定會嚴重損害政權在國民心中的形象,「落後未必捱打,腐敗必然亡國」。烏克蘭現在要生產、要談判,同樣需要找到戰時狀態下緊急需求與長期規範的平衡。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