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曾維燊,《星島日報》圖像插畫
憲法賦予徵稅與開支的權力,不是國家元首,而是最貼近民意的民選代表——國會議員。金錢即權力,而建國者擔心若總統能單獨支配聯邦金庫,將演變成君主專權。
特朗普總統卻試圖將國會的憲法權力據為己有。他多次無視眾議院與參議院通過的支出法案,隨個人意願決定支出與否。聯邦監察機構政府問責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指出,他至少六次違法,尚未計入政府停擺期間的違法行為。
這些行動主要出自特朗普預算總監、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Project 2025文件作者羅素·沃特(Russell Vought)的策略,文件列出了若特朗普第二任期可能推行的議程。此舉亦契合特朗普推動美國偏離民主傳統、集中權力於一人之手的更大策略。令人擔憂的是,國會共和黨人在特朗普實施這場權力攫取時選擇縱容。
特朗普的開支濫用可分為三類:
第一,拒絕支出國會已撥款的資金。他透過「口袋撤銷」(pocket rescission)手法拒絕撥發外援,也扣留電動車、圖書館與博物館、學前教育、其他學校、科研與緊急救援等撥款。
第二,支出國會未撥款的資金。在政府停擺期間,他支付軍隊與部分聯邦員工薪資,未經國會批准,甚至動用億萬富翁支持者私人資金,開創危險先例。早期任期,他更宣布緊急狀態,將軍事資金挪作邊境執法。
第三,採取措施實質推翻國會支出決定。這些行動並非增減聯邦資金,而是使相關機構無法執行國會原先撥款所指派的任務。例如他透過裁員削弱教育部,使其無法履行保障學生民權等職責;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亦遭類似打擊。
在部分案例中,法院曾試圖阻止特朗普,但政策在訴訟過程中仍持續生效。其他情況下,最高法院甚至支持特朗普做法,例如允許削減外援,聲稱總統在外交政策上有廣泛權力。結果是總統權力擴張、立法機構削弱,這對信奉建國者對集中權力警惕的人而言極具警示性。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可辯稱,他們並非開創行政權過度擴張的先例。歷屆總統面對國會僵局,也曾以違反法律精神的方式擴張權力,例如拜登總統在國會反對下嘗試免除學生貸款。但特朗普行事遠超前人,因此政府問責局短短數月內即認定他六度違法。「他先開始的」無法作為合理理由。
共和黨在面對特朗普剝奪國會開支權力上幾乎無所作為。他們大多拒絕批評,也未阻擋總統的行政與司法提名,未利用政治槓桿要求總統遵守憲法秩序,亦未推動新法案強化國會稅收與開支權威。這些措施本可提高特朗普行為的政治成本,彰顯憲法的重要性,而非單純黨派之爭。建國者原本設計的國會,是權力中心,而非臣服於行政機關。
共和黨議員應設想未來若民主黨總統掌握特朗普自認的開支權會如何運作。民主黨總統或將在未經國會批准下撥款用於醫療補助、清潔能源或學前教育;或拒絕支出國會已撥給油氣勘探、移民執法或企業補助的資金。未來總統將可援引特朗普先例。
若國會不採取行動,法院需加以制衡。下級法院已對特朗普在外援、糧食券等方面違反國會授權的支出行為做出裁定,多位由不同黨派總統任命的法官詳細說明其違法性,稱其行為「任意」「反覆無常」及「不誠實」。其中一項裁定引用時任大法官安東尼甘迺迪(Anthony Kennedy)的判決:「當任何一個或多個部門試圖逾越分權時,自由總是受到威脅。」
當今最高法院對特朗普壓制國會過於寬容。他在事後取消國會通過的預算協議仍得以生效。若總統可隨意撤銷預算,立法撥款程序何意義?最高法院仍有機會恢復秩序,包括特朗普關稅案正在審理中,理應加以糾正。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紐約時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