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郵》評論6重炮全開 連火齊轟「解放日」2.0|社評摘要

《華盛頓郵報》社評: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特朗普總統設定的貿易談判期限已到。凡未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從現在起將面臨新一輪關稅,影響範圍涉及約七十個國家。對加拿大貨品徵收的關稅甚至高達35%。儘管白宮未能兌現「九十天內完成九十項協議」的承諾,但美國已成功與英國、歐盟等重要夥伴簽署協議,同時將墨西哥的寬限期延長九十日。特朗普亦威脅將對巴西商品加徵關稅,部分是針對當地對前總統博索納羅的處理方式。

我們請教了六位專家,針對這幾個月來的貿易談判成果發表看法,同時預測特朗普發動這場貿易戰的最佳與最壞結局可能為何。


林西科姆(Scott Lincicome):不確定性仍然主導局勢
林西科姆是卡托研究所一般經濟與貿易副總裁。

目前仍有太多未知數。美國與中國、墨西哥這兩大貿易夥伴的談判尚未完成。即便已有部分協議公布,但許多條款模糊不清、難以執行,甚至仍屬未完成狀態。像是原產地認定規則或豁免條件等技術問題,美方尚未公開。多項以「國家安全」為由的關稅調查仍在進行。聯邦法院也尚未就特朗普援引「緊急狀況」所實施的關稅是否合法作出裁決。此外,雖然關稅效應已有初步跡象,但要掌握其實質影響仍需多年。

我們確定的是:截至今日,美國的整體關稅稅率已升至百年來罕見的高點,意味著將有數以千億計的新增稅負,最終多由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承擔。整體貿易政策變得更不明朗,原本簡單透明的美國關稅制度,如今變成一套錯綜複雜的新規定,對中小企業而言尤具挑戰——它們無力聘請昂貴的律師與會計師,也難以承擔高額關稅與因違規而生的罰款。而這一切,特朗普只花了短短幾個月便完成,且完全未經國會——這個憲法上實際負責貿易與關稅的機構——授權。

但對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而言,這一切都是巨大勝利。只是,從法律、經濟及歷史角度來看,事實未必如此。


波努魯(Ramesh Ponnuru):我們該如何評價特朗普的協議?
波努魯是《華郵》專欄作家

在評價特朗普的貿易協議時,人們往往各說各話,因為他們使用的是三種不同的標準。

大家都同意,如果其他國家降低對美國出口的貿易壁壘,那對美國是好事。但特朗普也會將美國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視為一種勝利。這些關稅會阻擋部分進口商品,就算未能完全擋住,也會為國庫帶來收入。對他而言,這些貿易協議幾乎全是好處——如果其他國家真的如傳言所說,願意在美國進行投資,那就更好了。(保護主義者理應對這些資本流入感到不安——因為按數學來說,資本流入會加大貿易赤字——但目前還沒有人公開表示不滿。)

經濟學家認為,進口關稅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稅收,最終損害的是美國人自己,因此他們對這些協議的評價更為負面。他們指出,許多美國企業將要面對更高的進口成本,或需要縮減業務以承受新增的成本壓力。Natasha Sarin 開始,直至最後。


薩林(Natasha Sarin):物價開始追上關稅
薩林是《華郵》專欄作家

現在要評估這場貿易戰的經濟影響仍言之過早,部分原因是——雖然星期五是所謂的「硬性期限」——我們仍然不知道這場戰爭最終會如何結束。有效關稅可能繼續上升,這也是為什麼今年夏天家長們提早為子女採購開學用品,希望在價格上漲前先囤貨。但同時,由於關稅也有可能下降,一些家庭正在延後大額消費,例如買車,希望等幾個月後價格下滑再入手。

如今的有效關稅稅率,是特朗普上任時的約八倍。零售商無法完全吸收這樣的成本,因此無可避免地將之轉嫁至消費者。所以,價格正在上升:今年耐用品價格上漲了1.7%,是近40年來疫情以外最劇烈的升幅。有估算指出,每個家庭每年將因關稅引起的通脹而損失超過2,000元,服裝價格上漲將近四成,電子產品則貴了兩成。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總統當初在第一天就承諾要壓低物價,而現在他真正有一個方法可以兌現承諾——降低有效關稅就是最佳方案。而繼續走保護主義路線,則是最壞結局


斯特雷恩(Michael R. Strain):美國在談判中握有籌碼
斯特雷恩是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政策研究主任

特朗普的貿易協議出人意表地極度傾向美方利益。他的支持者將這視為正面成果。但這很可能反映兩件事。第一,特朗普願意讓美國承受更高的經濟損害(透過高關稅),而美國的貿易夥伴卻不願對本國施加同樣壓力。第二,歐盟寧願面對美方加徵的關稅,也要換取美國繼續支持北約——而特朗普顯然對這個安全聯盟毫無興趣,這不是什麼好現象。

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尚算穩健,令不少人質疑經濟學家是否誇大了貿易戰的影響。其實並非如此。大家要記得,特朗普在四月宣佈「解放日」後,大幅縮減了原本承諾的關稅措施。所以對,破壞性沒有當初預期那麼大,但那只是因為市場當時驚慌,特朗普才退讓。事實上,貿易戰的影響已經反映在六月的消費者物價數據中,而七月的數據只會更明顯。

美國可能會避過拜登任內那種高通脹與經濟衰退的雙重打擊。但要做到這點其實門檻不高。如果特朗普不實質降低關稅,美國就將面臨失業率上升、實質收入減少、經濟增長放緩、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相關就業減少,以及進口商品價格更貴等後果。


沃爾弗斯(Justin Wolfers):特朗普發明了失敗也能宣稱勝利的方法
沃爾弗斯是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

特朗普總統從未真正關心過自由貿易。他關心的是可以怎麼說故事、打宣傳。過去六年,他設法把貿易戰包裝成一場勝仗,就算美國出口減少、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消費者為商品支付更高價格,他也會宣稱這是策略成功。

特朗普有一項「創新」就是,他不再用結果來衡量政策成敗,而是用說話的方式包裝成「成功」。這種做法破壞了政策與效果之間的連結。他的做法不是「先造成損害,再加以修復」,而是根本不認為傷害存在

他也破壞了談判的基本規則。傳統上,協議是雙方各退一步以達成平衡,而特朗普的方式則是:先對其他國家加以懲罰,然後對外宣稱是對方讓步,藉此自我吹捧。這不是雙贏,也不是正規談判,只是一場政治表演


贊迪(Mark Zandi):這場貿易戰最終誰輸了?美國人。
贊迪是穆迪分析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

特朗普總統的貿易戰毫無疑問是徹底的災難。它推高了商品價格,削弱了美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拖慢了經濟增長,並助長了通脹。

他用國家安全做藉口,對鋼鐵和鋁等產品徵收關稅,但那根本無法成立。再看看對墨西哥的關稅,美其名是為了打擊毒品和非法移民,但效果微乎其微。

而這些關稅幾乎都由美國人買單——消費者和企業皆受到傷害。

誰是這場貿易戰的贏家?也許是某些外國競爭對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美國輸了。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

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