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醫院全港首間獲國家認證的胸痛中心啟用近一年。院方表示,病人由到急症室,到做「通波仔」恢復冠狀動脈血液流通的時間中位數,縮減至53分鐘,最快僅需29分鐘,優於90分鐘内的國家標準,有助提升存活率。院方稱,樂意分享經驗,協助威爾斯親王醫院設立本港第二間胸痛中心。
至少75%「STEMI」病人到達醫院90分鐘内「通波仔」
心臟病在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瑪麗醫院胸痛中心去年11月正式啟用,今年5月26日獲國家胸痛中心認證。截至上月,約2600人使用「綠色通道」,當中約1400人屬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162人有急性心肌梗塞,需接受「通波仔」。中心各服務表現均高於標準,醫療團隊首次閲覽心電圖時間維持約8分鐘;100%「STEMI」(ST段上升心肌梗塞,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病人直入心導管室治療;至少75%「STEMI」病人可在到達醫院90分鐘内進行「通波仔」。

新大樓今年12月啓用 增設病人專用升降機及直升機坪
瑪麗醫院新大樓今年12月啓用後,會引進人工智能心電圖診斷,以及創新智慧流程追蹤系統等新技術,完善治療流程,瑪麗醫院内科副部門主管及顧問醫生陳穎思表示,搶救心肌梗塞病人爭分奪秒,優化流程可提升病人存活率,「國際數字以90分鐘為限,90分鐘後的每30分鐘,死亡率會一直上升。如果延後30分鐘,死亡率可能會高約3%,再遲10多20分鐘,可能再升至約4%」。另約一半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無需即時做導管檢查,新大樓將擴充服務容量,跟進更多病患,「心導管室將由2間增至3間,心臟内科日間病床將增至6張,並增設病人專用升降機及直升機坪」。
她補充,存活率受身體狀況、是否有及早求診等多個因素影響,強調院方亦重視公眾教育,「呼籲早點求診之餘,平日都要多留意自己或身邊朋友,一些容易引發心臟血管問題的因子,例如血壓高、 糖尿病、高膽固醇等」。
與港島西聯網醫院建立院際轉運協議
瑪麗醫院已與港島西聯網其他醫院建立院際轉運協議,一旦發現病人心電圖異常,可透過HA Chat即時傳送電子心電圖予瑪麗醫院,及早安排轉運治療。陳透露,胸痛中心處理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約3%來自本港其他醫院。至於明年港島東西聯網合併後的安排,她稱會再作討論,「我們有新大樓,要考慮醫院本身運作功能需要,如何令專科同事,特別是一些複雜病症,資源分配得更好」。
69歲病人到診至完成「通波仔」手術僅67分鐘
此外,病人在瑪麗醫院完成通波仔手術後,可獲轉介至東華醫院參加自願性復康計劃。東華醫院心臟病預防及康復中心病房經理郭穎怡表示,復康課程共12節,團隊會評估病人心臟功能,制訂個人化復康計劃。69歲的浩霆表示,去年因手腳麻痹送院,於救護車已接受心電圖檢查,最終由到診至完成「通波仔」手術,僅歷時67分鐘。他又形容,復康計劃非常完善,「做完後人就較精神,手腳都靈活一點」。
記者 蕭博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