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四成照顧者有持續健康問題 當中一成三人患情緒病

為應付人口高齡化、支援照顧者,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今(29日)發布《照顧者生死素養研究報告》,發現逾四成照顧者有持續健康問題,另有超過六成受訪者為高負擔的照顧者,但「生死素養」平均得分只有4.97分,反映普遍照顧者對臨終照顧的知識不足。

六成照顧者屬「高負擔」群組

社聯今年6月委託社會政策研究有限公司進行調查,訪問300位照顧者,逾六成正在照顧長期病患或慢性疾病人士;另有五成照顧年長或身體機能衰退人士。當中有超過四成的照顧者表示有持續健康問題,包括疲累(32%)、長期失眠(17.7%)、慢性疾病(14.7%)及情緒或精神病(13.3%);另有逾六成的照顧者屬「高負擔」群組,平均每周照顧時數達42小時。

研究亦發現,大部分照顧者對晚期醫療及財務決策的工具並不熟悉,有兩成人更表示完全不知道。最多人了解或知道的是遺囑(90.7%),而了解程度最低的是預設照顧計劃(88.6%),最多人表示完全不知道的是持久授權書(44.7%)。

何俊傑(左)及黃健偉(右)。
何俊傑(左)及黃健偉(右)。

 

社聯今日發佈《照顧者生死素養研究報告》,發現逾四成照顧者有持續健康問題。
社聯今日發佈《照顧者生死素養研究報告》,發現逾四成照顧者有持續健康問題。

 

研究發現,大部份照顧者對晚期醫療及財務決策的工具並不熟悉。
研究發現,大部份照顧者對晚期醫療及財務決策的工具並不熟悉。

 

何俊傑表示,擔心照顧者不懂得如何求助。
何俊傑表示,擔心照顧者不懂得如何求助。

 

黃健偉指,政府必須建立一套生命管理及預設照顧計劃的政策框架。
黃健偉指,政府必須建立一套生命管理及預設照顧計劃的政策框架。

 

收到求助不是壞事 憂照顧者不懂求助

除避忌談及生死之外,照顧者忙於照顧亦令他們無暇了解生死素養的資訊,更會影響照顧質素。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何俊傑以選擇哪些地方提供舒緩及晚期照顧為例,有四成照顧者想法與被照顧者的意願有差異,例如是入住安老院舍,「即使照顧者明白被照顧者不想入住院舍,但因實行上的困難,未能按照被照顧者的意願。」

何俊傑認為,收到有人求助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擔心大家不懂得如何求助。照顧者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困難,例如家人身體突然變差,需要選擇在家還是在院舍照顧、尋找合適的院舍、家人意願;又或是決定插喉的位置,再到抉擇是否繼續救下去,加上家人未有交代後事,如安葬儀式、遺囑處理等,「他們會很迷惘,不知如何決定,也不想至親離開。他們會擔心自己做錯了,遺憾滿足不到家人的意願。」

促政府建立政策框架 推動生死教育常態化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表示,研究反映照顧者在身心健康、知識掌握及社區支援方面均面對重大挑戰。若要真正實踐「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施政方針,政府必須建立一套生命管理及預設照顧計劃的政策框架,並推動生死教育常態化,讓照顧者及被照顧者能夠及早準備,減輕照顧壓力,尊重生命意願。

為此社聯提出四大政策方向,包括建立生命管理政策框架;強化照顧者支援系統;改善財務支援及規劃工具;提升社區照顧能力。呼籲政府及社會各界正視照顧者的需要,建立一個關懷友善的照顧環境,讓每一位市民都能有尊嚴地走過生命的最後階段。

記者:何姵妤

攝影:何君健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