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威特教授成布朗大學第三位諾獎得主

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一宣布,羅德島州布朗大學終身教授霍威特(Peter Howitt)榮獲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其與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及莫基爾(Joel Mokyr)共同提出的「透過創造性破壞維繫持續增長」的理論,闡明技術創新如何驅動經濟長期發展。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過去二百年來,世界首次進入持續性經濟增長時代,廣大人民因此脫貧,繁榮得以累積。本屆經濟學獎得主正是解釋創新與破壞之間衝突如何調節下去,以維繫增長動能。

布朗大學女校長派克森(Christina Paxson)對霍威特教授表示熱烈祝賀,並專門為霍威特舉辦線上新聞發布會。在當下技術創新扮演社會轉型核心角色的時刻,霍威特的研究成果具有極高的國際意義。霍威特本人則回憶,獲獎通知來得猝不及防,他甚至一度未開手機,對於這份殊榮坦言仍處於震驚狀態。

霍威特與創造性破壞理論
霍威特與阿吉翁合作的核心論點在於,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僅來自技術創新,更來自這些創新對既有產業與企業的「破壞效應」。在其1992年發表的論文中,他們建立一個數學模型:當一項更優的新技術或新產品進入市場,使用舊技術或舊產品的企業與資本可能被淘汰——這構成破壞;而新的發明與創新則帶來創造性價值。這種「創造—破壞」的循環正是長期技術進步與經濟成長得以持續的根源。霍威特指出,這樣的動態體系並非自發順暢,而常遭遇阻力。他舉例,在某些社會或環境中,既得利益者可能依靠政治或制度影響力,維持保護既有技術與產業,使新的創新難以擠入市場。這種保護主義傾向可能抑制技術更新與資源再分配,最終阻礙經濟成長。霍威特與阿吉翁試圖用簡明的經濟模型捕捉這種舊制度與新興力量的衝突,以及在不同制度安排下,創新如何被激發或被阻擋。

這一理論對理解當代經濟現象具備高度相關性:在人工智能、數位化、能源轉型等技術浪潮中,我們見到許多舊產業面臨顛覆、產業重組加速,霍威特的理論為觀察這些變遷提供理論視角。

霍威特的學術貢獻與校園回響
加入布朗大學經濟系以後,霍威特在該校展開長期的教研工作,他至今仍維持與系上師生的互動。布朗大學是他職業生涯的重要舞台,其開放的學術環境與跨領域交流機制為他的研究提供良好支撐。霍威特曾表示,與系上同仁、博士生和研究同儕的切磋互動,是他思想成熟的重要來源之一。

此外,霍威特在布朗長期執導研究生,他對學生的引導、知識傳授與學術風範,為校內長期留下濃厚印象。即便在退休後,他仍以客座或兼任形式參與研究生課程教學,繼續在校園中留下知識影響力。

這次榮獲諾獎,使霍威特成為布朗第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此前,物理學家庫伯(Leon Cooper)於1972年因超導理論獲獎;後來Michael Kosterlitz在2016年憑拓撲相變理論榮獲諾貝爾物理獎。霍威特的獲獎,令布朗在諾獎版圖上又增一筆,也凸顯布朗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能孕育頂尖成果的潛力。

新英格蘭地區是高校諾獎溫床
霍威特所處的新英格蘭地區的多所高校近年來在諾貝爾獎領域屢屢斬獲殊榮,構成美國乃至全球的學術高地。比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經濟系是諾貝爾得主的「溫床」之一。根據資料,MIT經濟系在歷史上擁有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包括Daron Acemoglu和Simon Johnson(2024年獲獎者)在其任內/與其合作的研究人員均與該系有密切關係。 霍威特此次獲獎,恰恰是新英格蘭高校在經濟學領域的又一例證。它不但彰顯區域高校在全球學術舞臺的影響,也提醒世人,即便在社會科學領域,憑藉優質的研究支持與合作環境,仍能孕育全球級的理論創新。

新英格蘭地區高校在科技、經濟、物理、化學、醫學生物等諾貝爾領域均有斬獲,這除得益於其濃厚的研究傳統和資源聚集效應,也因該區域高校願意提供寬鬆跨學科研究環境、國際化交流平台,以及有限不斷吸引全球頂尖學者的能力。哈佛、MIT、布朗、達特茅斯學院、波士頓大學、麻州大學等名校互為鄰近,在人才、資源、學術交流上高度融合,因而更容易形成良性競爭與合作的環境,促成頂尖研究成果。

從全球角度看,霍威特與合作者的研究也提醒我們:經濟成長不應被視作理所當然。要維繫創新動能,需妥善處理產業更替、資源再分配與制度阻力之間的張力。在當前全球化、數字化與氣候變革共舞的背景下,這樣的理論有著更深刻的現實意涵。

霍威特教授獲得諾貝爾獎,既是其個人體學術成就的肯定,也是布朗大學,乃至新英格蘭高校沉澱多年學術實力的體現。這一事件讓人重新凝視科學理論與現實政策之間的連動,也再次證明,即使在社會科學領域,透過嚴謹思考與長期耕耘,也能達成世界級影響力。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霍威特教授(左)在新聞發布會中接受訪談。 視頻截圖

 

布朗大學校長派克森對霍威特教授表示熱烈祝賀。

波士頓